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反思  > 

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1

  教学重点:
  1、 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 理解欲扬先抑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2分钟)
  鲁迅先生终其一生没有专文写过自己的母亲,却写了一篇怀念保姆阿长的文章,在文章的结尾,他这样写到:“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一位不会识文断字,又有些愚昧迷信,甚至连真名实姓都不为人所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保姆,为什么在她去世三十多年后,还让鲁迅先生如此深情地为她祈祷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于1926年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二、板书课题、作者
  三、整体感知全文
  课下都预习了吗?能告诉大家,文章围绕阿长与《山海经》都写了哪些事吗?
  学生概括,并明确:写阿长名字的由来、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繁琐的规矩、讲长毛的故事、谋害死我的隐鼠、为我买《山海经》 板书这些内容,并让学生建立初步印象。
  文章主要写了哪件事?
  明确: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四、细部探究:
  买一本书,不是最为简单和平常吗?但是,当“我”拿到这本《山海经》的时候,却有了什么样的反应呢?
  老师来为大家读这一部分,请大家注意听,并把相关语句划下来。
  教师范读19——29节。
  学生找,
  第25节
  让我们齐读这一节,找到最能体现我反应的动词:
  “震悚”:“震悚”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该如何理解?
  因激动和过度兴奋而颤动。
  他为什么会这么兴奋?为什么会这么激动?是夸张吗?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少年鲁迅的心灵:
  投:仔细研读19——29节,小组合作探究: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样触动“我”,让“我”震悚的原因是什么?请找到相关的段落、句子、词语,好好的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小组合作交流一下。(5分钟)
  哪个小组先发言。
  找同学发言:并适当的点评。
  你们小组找的是哪些?你们为什么要找这些?
  你能体会到“我”当时的感情吗?你能用朗读来传达这种感情吗?
  谁再来读?大家齐读!
  重点指导:“紧紧的”,你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吗?体会到那种失望吗?你能读出那种失望吗?
  为什么说是“说了也无益?”为什么没有想到呢?(谋害隐鼠,诘责、当面叫她阿长)
  对阿长的失望,不抱希望,你能读出来吗?
  作为保姆,我为什么不给她说?为什么没有想到?(可以说是没文化、让我鄙视的一个人、讨厌的一个人。)
  引导学生体会更深层的含义:
  重点品读:“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给你买来了!”
  老师想把这一节,改几个词语,大家看,好吗?
  1、 删除“一……就”让学生感受、分析:阿长对我的关心,对我的重视。把这件事当作头等大事来做!
  2、 删除“高兴”:为什么高兴?完成了任务,了了我的心事,她就感到高兴。
  3、 删除“新”:本来要炫耀一下的,顾不得,关心我胜于她自己。
  4、 改造“三哼经”为“《山海经》”,问问还有什么不同?想像、体会她买《山海经》之难,是那样的没文化,愚蠢,一定是费了好的口舌,还可能遭到嘲笑,(这好像是一定的!)
  5、 省掉感叹号,体会,你能体会出当时阿长的心情吗?并让学生读一读,能读出那种感情吗?
  找两个学生读读,思考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要读出那种自豪、快乐、那种了了心事的放松!心里想,可完成了,可不叫他整天是个心事了!
  齐读,体会感情。
  总结:寥寥几笔,让我们感受的是阿长对“我”的关心,在她的心里,我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我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她的心,她对我的关爱是胜过她自己的!是她朴素的言行让我们看到了对我的淳朴的爱(板书:真爱)。
  让我们齐读这一部分。
  再总结:
  就这样,在我求告无门又想的痴迷的情况下,没有想到阿长竟给我买来了梦寐以求的宝书,她竟然做了我认为不可能的事,这真的令人兴奋而激动了。
  其实,也正是由于阿长买的山海经,使鲁迅先生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中国神话,萌发了他爱好文学的种子。也正是由此,鲁迅先生开始了一生的藏书生涯,并奠定了他走上文学道路的基础。这怎能让他忘记那虽然粗糙但意义却非同寻常的《山海经》呢?又怎能忘记那位宽厚仁慈的不被人所知的去世多年的阿长呢?
  五、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两节,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六、体会欲扬先抑的写法。
  投:文章除了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还写到了阿长名字的由来、切切察察等毛病,
  思考:这样来写是不是削弱了阿长的形象?写前边的内容有什么意义?
  用折线勾连后:
  明确:正是自己一向讨厌(板书)、看不起的阿长,竟然想着为我买我最为想要的《山海经》。她的这种爱就更显得可贵,更能让作者感动。使作者的感情得到了升华。我们把这种写法叫作“欲扬先抑”。(板书)
  其实,阿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她有缺点、有优点,她质朴、真诚、宽厚、平凡、普通。但作为长辈,她对孩子的爱是最为真挚的,也正是这种普通人身上所散发出的爱与温暖,才更给了我们真实的感觉。才更给了我们平凡人更多的感动。让我们再一次齐读最后的两节,再一次跟随鲁迅先生表达他那份深深的怀念和感激吧!
  七、齐读最后两节。
  八、背景补充:
  投:
  1926年初春的鲁迅,正是“运交华盖”的时候,写下了《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在1925年年底《〈华盖集〉题记》中说的,他这一年屡遭军阀官僚、帮闲文人的围攻迫害,过着一种“悲苦愤激”的日子。尽管鲁迅没有妥协、休战,但内心的疲惫、烦躁、悲观却像洪水一样泛滥、暴涨。
  《朝花夕拾》的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可以想见鲁迅当年颠沛流离,居所不定,在厦门又受同事排挤,常常一人以小炉煮面,林语堂邀请鲁迅来,又不能相助,甚至后来交恶。鲁迅一段时间来,尝尽甘苦冷暖,孤寂之情可知。
  换到成人的角度,46岁的鲁迅先生,回忆30年前与保姆阿长相处的岁月。阿长虽有不少个人“毛病”,但对鲁迅的感情却是纯朴、无私、深沉的,那份爱是坦荡和真实的,只有在这种温馨的回忆中,鲁迅先生才能找到心灵停泊的港湾,才能让那饱受伤害的疲惫的心,得以休闲。阅尽世间事,最深还是纯朴的阿长爱子情,这怎能不让他充满对那宽厚、仁爱的保姆的依恋。可惜,竟然连她的名字都不被别人知道。
  可以体会一下,当时作者对阿长是一种怎样复杂的感情?
  学生,交流,谈感触。
  怀念、歉意、敬意、感激。
  九、让我们再一次齐读文章的最后两节,体会作者那浓浓的怀念和深深的歉意吧!

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快速梳理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材料和主旨的关系。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比较(原文与“变异版本”的比较)的方法,提高散文阅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怀念以及对“弱者”的同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材料和主旨的关系。
  3.品味语言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材料与主旨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表格法”与“变异法”。
  通过表格设计,引导学生快速理清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通过文本改造的策略,将文章部分内容“变异”,再与原文进行比较,从而领会文本“材料与主旨”的关系。以之引导学生领会散文阅读与写作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与学生朗读结合。
  要求全体学生在听读课文的过程中,完成以下任务:边听读课文,边圈点批注,边思考问题,边填写表格。
  思考的问题: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对她有怎样的印象和情感?根据以上问题的提示,完成下列表格中的内容。(填写表格时注意原文语句的“化用”)

自然段


关于“阿长”的事情


她是怎样一个人


“我”对她的印象和情感


12


介绍称呼和来历








35


喜欢切切察察;


不许“我”走动;


睡觉时摆成“大”字。





不大佩服(讨厌)。


612


懂得许多规矩;


教给我很多道理。





不耐烦(觉得非常麻烦)。


1318


常常对我讲“长毛”。





发生空前的敬意;


却不料还有“伟大的神力”;


特别的敬意;





逐渐淡薄完全消失。


1929











3031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快速理清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二)主旨领悟
  研读课文开头(第1~2自然段)与结尾(第30~31段)。
  1.大家对“阿长”的称呼分别是什么,这是她的名字吗?她的这个“阿长”的称呼是怎么得来的?你如何理解这样的姓名来历?

1)长妈妈:母亲,许多别的人;阿长:祖母;阿妈(阿长):“我”平时(憎恶时)。


2)称呼的来历:“叫惯了,没有再改口”。


3)“理解”:


①于“大家”而言:集体地、习惯性地冷漠,无视个体生命的价值的残酷(更其可恶、可鄙、可恨、可怕)。


②于“阿长”而言:习以为常,以为理所应当(何其可悲)。


  2.品读课文结尾部分(第30~31段),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他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的情感。结合具体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领会文章主旨。
  (三)深入探究:材料与主旨的关系;语言内涵的品味
  1.关于“《山海经》”。
  (1)借用鲁迅先生的语体形式,先问大家一个小问题:小鲁迅对《山海经》“发生”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渴慕”。
  (2)何为“渴慕“?
  【设计意图】品析语言内涵。
  【明确】所谓“渴慕”,表示比“羡慕、爱慕、思慕”等程度深,是渴望到极点,一种迫不可待的爱慕、思慕、欲求。
  (3)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我”的渴慕?
  【设计意图】提取信息加以分析。
  【明确】段20:“很愿意看看……”;段21:“但一坐下来,我就记得……”;段22:“太过于念念不忘……”;段25:通过“我”拿到《山海经》时候的反应来表现、突出“渴慕”之情。
  (4)品味表现小鲁迅拿到《山海经》时的反应的语言:“震悚”“霹雳”。用得到满足时的激动和兴奋来表现“渴慕”“念念不忘”。
  (5)让他发生如此“渴慕”之情的《山海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明确】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
  (6)运用“变异法”,进行比较阅读:文中有三次提到“《山海经》”,文字有什么不同?如果把第三次和第一次调换顺序,可以吗?文字如下:

原文


比较


1.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2.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3.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1.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3.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明确】不能换,第三次的文字表明──经过“自己细细读”,已了如指掌,如数家珍,烂熟于胸。这些描写中,说明了《山海经》于“我”而言的意义是:“打开一个世界”“唤起无穷的好奇心,无羁的想象力”的一本书,甚至可以说有“启蒙”的意义。
  【设计意图】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悟文章材料与主旨的关系,突破教学难点。
  (7)成年鲁迅对《山海经》又有什么样的情感呢?他怎么看待《山海经》对他的意义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研读第29段。文章第29段,列举了5部“绘图的书”,都是些什么书呢?列举它们,作者的意图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可以删掉这一段吗?
  【明确】这些内容的意图在于说明《山海经》对鲁迅的影响。
  (8)阶段性总结:所以,于小鲁迅而言,《山海经》是他“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
  品味语言内涵:什么是“宝书”、什么是“心爱的”、什么是“最为心爱的”。
  2.关于“阿长”。
  (1)小鲁迅是怎样得到《山海经》的呢?当然是阿长买来送给他的,但是为什么花了许多笔墨交代一位远房的叔祖的事儿?当然,我们可以说,是因为他惹起小孩子鲁迅对《山海经》渴慕之情。那么,直接就写从叔祖那里“最初看到”或“最初得到”《山海经》,不就行了吗?──当然不能这么写──为什么?──因为“不真实”,此其一也。其二,我们来比较对叔祖太太的“改写”文字,想一想,鲁迅写“叔祖及其太太”这段文字的用意是什么?

原文


变异


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


他的太太也和他一样,也是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也爱种一点花木,常常微笑着修剪珠兰、茉莉的枝条,还要自言自语道:真好看啊这老人也就微笑起来。他很爱和孩子们往来……


  【明确】写叔祖太太,是为了说明叔祖“是一个寂寞者”,他是“很疏懒的”,暗示读者,他与“我们”往来,称我们为“小友”,只是为了排遣自己的寂寞,并不是真正关心、关爱孩子。
  (2)那么,别人呢?──别人,“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3)只有阿长,阿长是怎样的呢?可顺势分析品味:“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什么叫“也来问”?──说明好多人都问过,但只有阿长给我买了《山海经》,别人问过也就问过,没有真正关心过。只有“阿长”,目不识丁的阿长,主动来问,利用“告假时间”去买,最后“高兴的”送给“我”。(对比,反衬)
  (4)文中有两次提到阿长有“伟大的神力”,但表述却有所不同,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品味两次提到“神力”的不同。

“长毛”时


“《山海经》”时


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明确】之前“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神力”指的是她居然脱了裤子就能抵御大炮的进攻,小孩子信以为真,觉得好恐怖,好神秘;当然从大人,从成年的角度看,又会觉得好可笑,有一种幽默的调侃在里面。而“确有伟大的神力”则是指“她能够做成功”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没有文化,目不识丁,把《山海经》误听为“三哼经”,她与小鲁迅没有血缘关系,只是一个保姆,但她关心、注意并重视了一个小孩子的精神需求。相对于她的“关心、重视”,别人则一律是“漠视”,这让成年鲁迅也颇多感慨。
  (5)阶段性总结:所以,文章才叫《阿长与〈山海经〉》,而不像《藤野先生》那样叫《我的保姆阿长》,也才有了文章结尾那一声深沉的向大地母亲的“祈愿”,愿生前不幸的阿长在大地母亲的怀里得到灵魂的安息。
  3.仿照老师的“变异”,如果由你来继续“变异”,以突出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你还有哪些选择?并简要分析和阐释。
  预设“变异”的可能性:

①第19自然段:“删”──叔祖与别人不同;


②第22自然段:“删”──对阿长的“不屑”;


③第24自然段,“换”──“三哼经”为“山海经”


④第28自然段,“删”──《山海经》的粗拙;


⑤第29自然段:“删”──木刻本的丢失;


  (四)总结
  1.这节课,我们走进文本,利用“变异”比较的方法,领悟散文中有些“似乎无理,貌似闲笔”的文字,但仔细“想去”,“竟是有理有情”,这是领悟“材料与主旨的关系”。
  2.还有,我们品味语言,发现有些字眼“好似无理,又似太俗”,但“合上书一想”,仿佛必须有它方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这就是品味散文的语言,尤其是鲁迅的散文语言。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朝花夕拾》,将你感兴趣的文章与同学分享。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课外阅读,对鲁迅先生的散文语言风格能有较深的了解。

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以下字词:
  骇 掳 悚 惶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霹雳 疏懒 惧惮 孤孀
  2、能力目标
  (一)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详略得当。
  (二)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三)了解阿长的性格特点,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概括。
  3、人文目标
  把握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难点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
  三、教学重点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四、学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1、本学时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全文,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把握长妈妈的性格特征。
  2、教学过程
  ⑴导入语
  同学们,在上个学期,我们已经学过鲁迅的一篇散文叫《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作者写到了美女蛇故事的惊险、有趣、生动。大家还有印象吗?同时,在文章中鲁迅还提到了一个人,谁?没错!就是长妈妈。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与长妈妈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可以说长妈妈对鲁迅今后的写作有着一定的影响,在鲁迅的许多文章中,我们都可以找到阿长的影子。那么,阿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
  ⑵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而《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的小说集还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等。
  ⑶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在那种境况下,作者不愿想到目前,只能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来安慰自己。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就选自《朝花夕拾》的第二篇。
  ⑷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在预习的前提下进行,并用铅笔在文中相应的地方勾画出答案)
  ① 文章写了阿长的哪些事情?重点写了哪件事情?
  明确:
  文章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3段),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得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6-12);最后写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给“我”买《山海经》一事为重点。
  ② 归纳每件事情刻画出阿长的性格特征,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
  明确:
  长妈妈名称的来历(1-2)------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摆动,或者点着对方或自己的鼻尖(3)-----絮叨琐碎,纯朴直率
  摆大字等细节描写,母亲问起这事时,她不开口。但到夜里依然如故(3-5)------
  大大咧咧、不拘小节、质朴、愚钝
  元旦吃福橘,将福橘“塞在我嘴里”(11)------
  迷信、真诚善良的祝福
  教给“我”很多道理(12)-------
  对“我”的关心爱护
  讲“长毛”的故事------
  无知和纯朴
  买《山海经》------
  善良、热心和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③ 依照文中时间的次序画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
  “实在不大佩服”、“最讨厌”、“无法可想”(3-5)→“非常麻烦”(6-12)→“空前的敬意”、“淡薄起来”、“完全消失”(13-18)→“新的敬意”(19-31)
  这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得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使得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欲扬先抑-----抑扬法技巧的一种。指利用事物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矛盾性来刻画人物的一种手法,多用于表现正面人物和作者要加以肯定和赞扬的事物,也用于烘托气氛。先给读者以假象,把读者的判断引向相反的方向,到一定时候揭示真相,使读者突然醒悟,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④ 作者对阿长有着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
  综观全文,作者显示“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纯朴热情、善良仁慈、关心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第二课时
  1、本学时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过程
  ⑴朗读6-18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 这部分文字写了哪几件事情?作者对这些事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
  写了元旦吃福橘,长妈妈教“我”很多道理和讲“长毛”的故事三件事。作者态度从觉得“麻烦”到产生了不牢靠的敬意。
  ② 在看似贬义的外表下鲁迅先生有没有对阿长的同情、怀念和赞美?
  明确: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劈头的磨难”,但正是在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阿长说“人死了,不应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繁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作者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觉得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
  然而,最让“我”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⑵让我们来看19-28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在这部分中,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过程。要求学生复述买书的原因、经过、结果。
  明确:
  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也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的四五天,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① 文中写了哪些人对待这件事的态度?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
  文中写到那位远房叔祖的疏懒,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而长妈妈主动来问,“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就连“我”也不抱什么希望,没有料到长妈妈会帮助“我”。这里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长妈妈的热心、善良和对“我”细致入微的关爱之情。
  ③“我”为什么会觉得“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明确:
  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悚”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我”没有料到长妈妈会帮我买《山海经》,也表现了“我”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
  ⑶阅读29-31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文中哪些地方书写了作者的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
  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这里运用了记叙中抒情的手法。
  3、看完整篇文章,我们来总结一下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
  略写:阿长的称呼来历,“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的毛病,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讲“长毛”的故事。
  详写:为“我”买《山海经》。
  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阿长有初步的了解,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4、最后,要求同学根据以上所讲,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明确:
  第一部分(1-2),介绍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及由来,以及她的外形特点。
  第二部分(3-18),作者“讨厌”长妈妈的事例。
  第三部分(19-31),写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我”非常感激她。
  5、结语
  作者通过记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往事,刻画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通过阿长寻购、赠送给“我”渴求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重、感激和思念之情。
  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也应该学会运用欲扬先抑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六、作业要求
  思考并完成“研讨与练习”的问题。
  七、板书设计

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3、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及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和步骤
  整体感知
  一、复习旧知,导人本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起来看课文
  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
  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烦琐惧惮
  三、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问题探究
  一、仔细研读课文第1—5自然段,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长妈妈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谑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二、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些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
  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
  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三、齐读第18—28自然段,指名学生复述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仙海经》。叫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四、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五、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前半部分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么?
  态度变化:不大佩服她——特别的敬意——这种敬意逐渐淡薄,最终完全消失——发生新的敬意。“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在具体的描写中流露出同情和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只求一年顺顺溜溜,鲁迅在具体描写中饱含同情。
  六、作者怎样刻画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
  外貌、动作、语言。
  七、总结全文。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日于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
  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拓展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象阿长那样关心你、并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写一篇小作文,和同学交流。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文章理解上的疑难,培养学生问题能力。
  3、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建立朴素的阶段意识,热爱劳动人民。
  4、学习文章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即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教学难点:对文章主题的领会。
  教法选择:情境教学法,讲述法,讨论法,实践法综合灵活运用。采用“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四段流程”教学形式。
  学法引导:
  1、强调预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为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努力。
  2、强调多读。本文作者是文白转期的文学家,作品精深,较难懂,人言《朝花夕拾》是没有呐喊的心底呐喊,故必须熟读。另外,语感是语文的生命,而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故必须多读。
  3、强调积累。丰厚语文积淀,包括学法积累和基础知识积累。
  4、强调自主设疑,合作学习,勇于探究。
  课堂组织形式:组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互动协作。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教学媒体:投影、两张胶片,其一誊写字词,其二抄艾青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读读”、“议议”部分,第二课时完成“练练”、“讲讲”部分。
  教学进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放投影——《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师朗读。然后,学生听诗后谈感受,从“大堰河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对大堰河的感情?”两方面谈。之后,师精当过渡:由大堰河→百草园中的长妈妈→阿长与《山海经》,切题后,板书课题。
  此环节设置体现两个意识: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有感而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学法指导方面,此环节让学生学会从内容,情感方面去评判感受作品。
  第二环节:检查反馈预习情况,完成目标1。
  具体教学行为:
  1、小组内互检字词,内容包括音、形、义及应用,之后师指定1—2名后进生回答,了解掌握情况。
  2、介绍课下搜集的鲁迅的作品,这里要求教师要以学生学习伙伴的身份向学生介绍《朝花夕拾》中的一些作品,比如《藤野先生》、《无常》、《琐记》。
  此种教学策略意义在于:小组互检字词,生生互动,与个别指名检查相比,训练面大,效率高;介绍作品,利于学生积累;教师介绍作品,能激发阅读欲,助于语文阅读教学,同时,真正体现出教师这一课程资源开发者的姿态。
  第三环节:学习文章,完成目标2、4。
  版块一:“读读”
  本文篇幅约3000字,朗读一遍需8—10分钟,快速自由读一遍需4—5分钟,“读读”采用“范读—练读—指导朗读—自读批注”的程式进行,预计用时25分钟。
  此处师生双边活动中,教师的行为是:“范读开头、结尾部分;巡回指导学生练读;指定学生读得点段落——文章的第1、2、14、15、16及最后两段;鼓励学生参与朗读评价;讲述朗读技巧。学生在此过程中要求积极热情广泛地参与;学会把握重音、节奏、感情三要素来朗读的方法;注意养成朗读时正确、流利、有感情,默读时不动唇、不指读,自读时“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专家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注重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是本版设计的意图之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站在“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系统高度,传授学生以朗读方法是意图之二。
  版块二:“议议”(这一版块与下一版块是本课学习的主体内容)
  依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中学生先感知再领会后吸纳的认知规律,本版块着力解决学习文章三大常规问题,即“文章写了什么”“作者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首先“议”“文章写了什么”。在第一版块熟读、批注的基础上,这个问题是很容易的,但此处是“读文后”与“提炼写法”两环节的过渡,所以,要求教师既要帮助引导学生能整体感知文意文情,又要将主人公阿长的形象性格特征表述出来,实现这个目的的策略是:给学生时间,独立思考,组织语言,概括文章;给学生句子表达样式——“通过×××事(描写),可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小组合作,完成对阿长性格的分析。
  其后“议”“作者是如何写的”。作者(不仅指本文作者)写每篇文章,所用的写法都是综合的,是“门类繁多的”,阅读者(或称学习者)对其写作评判也是见仁见智的。初二年级是深入学习记叙文的阶段,针对这种实情,应将学法锁定在人物描写的方法上(即本课的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描写还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组织各小组先标划出最能体现阿长性格的段句词,讨论分析归类,不难得出“作者是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结论,教师板书这一所得后,给学生范读《藤野先生》《药》中的几处人物语言、动作描写,让学生谈句段表现人物的性格,以加深印象,进而应用于自己的写作。
  最后“议”“为什么这样写”。此环节也可称为亮点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习惯,提高学生语言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这一意旨的理论依据有三:其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探究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而探究的具体形式就是“提问题”。其二,语文的训练归根结底就是语言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的训练。其三,多角度思考和赋有创意地表达是新课改对学生表达要求的创意之举。此处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为全班交流。要求学生随便问,积极想、主动答。预计的问题有:(1)文章写了几件事,重点是哪件事。
  (2)“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一句为何说大地“仁厚黑暗”。
  (3)阿长为何给“我”买《山海经》。
  (4)文中写童年“我”两次感到阿长有“伟大的神力”,这两次感受相同吗。
  (5)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全班交流中,教师要参与交流,对学生未能提出的重点问题,教师应适时提出,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此外,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关注后进生,同时,在设疑上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从文章内容、思想、写法、作者、字词理解等到方面入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版块三:“练练”
  此版块是第二版块中学习重点——人物写法的巩固和延伸,新课改提出语文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是“习得”的产物(叶圣陶语)”,“习得”离不开实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就是将学生组织到实践训练中去”,从这些意义上看,组织学生效仿鲁迅进行人物描写的训练是必要的。这里,设计了两类练习,一类是读人物描写的语段,分析人物性格,属基础类题;一类是进行人物片段描写,突出人物性格,属拓展类练习。训练中,教师做到鼓励学生表达,关注后进生,把发言表现机会倾向于“弱势群体”。
  第四版块:“讲讲”
  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是并存两类学习方式,“讲授”这种接受式学习以其省时、高效能保证知识的系统完整深刻的优势是其他方法无法取替的。新课程也强调指出:没有教师教的学习活动不是教学。讲是不能回避无可厚非的!本课预计讲两个内容:初二学生刚接触较正规的人物描写训练,对人物语言描写中的标点使用(重点是冒号、引号、逗号、句号)估计会出现问题,这要讲;鲁迅的作品反映的年代距今已100余年,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因此,作品的社会背景作者的创作背景也要讲。另外,这两个内容一个承上版块的人物描写训练,一个启下环节的“自结课文”,讲之,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第四环节:自结文章,完成目标3,突破教学难点。
  本环节安排一项内容,教给一种学法,培养两种能力,体现三个思想。
  一项内容,即组织学生完成“学完此文后我的收获”一题。
  一种学法,即让学生学会从文章内容,文章写法,文章情感,语文积累,影响启示五方面谈收获。
  培养两种能力,即概括归纳的能力,评判文章主题的能力。
  体现三个思想,即体现自主学习,体现个性化阅读行为,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板书设计〕
  实用是板书设计的根本,所谓“实用”起码应具备“对学生有启示作用” “有助于将来四顾”“含金量大有积累价值”这三点。本文教学中的板书采用“段位”板书形式,将版面分成“语文知识积累”、“文章内容及主题”、“学法指导”三块。
  “语文知识积累”块板书鲁迅的部分作品,文中字词,艾青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题及作者。
  “文章内容及主题”块板书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内容,作者的情感,读文后学生的主要启示等。
  “学法指导”块板书朗读的方法,设疑的方法,结课的方法。

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运用快速阅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会抓住主要信息,概括事件,进一步培养概括能力。
  2、理解掌握通过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学会理解文章围绕中心选材并安排详略的方法。
  4、理解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并运用到学生的写作实践中去。
  5、理解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情感。
  6、揣摩文章语言上的“诙谐而富有情趣,深沉而庄重”特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快速阅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会抓住主要信息,概括事件,进一步培养概括能力。
  2、理解掌握通过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学会理解文章围绕中心选材并安排详略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并运用到学生的写作实践中去。
  2、揣摩文章语言上的“诙谐而富有情趣,深沉而庄重”特点。
  【教学课时】
  二学时。
  【教学设想】
  本文用两学时:第一学时,重点感悟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第二学时,重点语法的赏析和语言的品味。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学时
  一、导入
  1、运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导入。
  2、通过七年版(下)中写伟人的文章导入写普通人。
  二、复习巩固有关作者及作品的常识
  进一步搜集并筛选信息。
  提示:要搜集与作家作品有关的资料,也要注意搜集对深刻理解作品的资料。
  三、速读文章,整体感知作者对阿长是怎样的感情?前后有怎样的变化
  总体上:尊敬、喜爱;有时憎恶习和讨厌;喜爱和敬佩。
  即:讨厌→空前的敬意→新的敬意(深切怀念)
  线索: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运用默读的方法,细读文章。
  1、自主、合作探究作者围绕其感情变化写了与阿长有关的哪些事情?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2、通过这些事情表现了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又运用了哪些方法描写阿长的?
  (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1、⑴她的称呼的来历和身世。
  ⑵“切切僁僁”的毛病和摆成“大”字的睡相──直率、多事、饶舌、不拘小节。
  ⑶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愚味、无知、善良
  ⑷讲“长毛”的故事──无知、淳朴
  ⑸买《山海经》──关心孩子
  2、在作者眼里,长妈妈多事,不拘小节,麻烦多礼,同时善良仁慈乐于助人。阿长的缺点是由阿长的地位知识文化决定的与其说是阿长年过错,倒不如说是她的不幸,所以作者同情阿长,原谅她的缺点。
  3、详写买《山海经》一事,略写其它,为表达长妈妈的关心助人的优秀品质为主题服务。
  4、作者主要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来写阿长(略)
  总结:写好人物,必须运用叙述和描写的方法。

  第二学时
  〖要点〗
  1、精读文章。
  2、探究文章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运用朗读法精读阿长买《山海经》部分
  思考课后习题三:
  1、作者写阿长买《山海经》这件事笔墨的着重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明确:重点写远房叔祖渴望《山海经》。这样不断铺垫蓄势。同时故意不写她如何买《山海经》给读者以想像空间。能更好地称颂烘托人物。
  三、问题探究
  1、文章写对阿长的感情变化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2、文章的语言有何特色?举例分析。
  明确:
  1、欲扬先仰。
  2、前:诙谐而富有情趣;后:深沉而庄重。
  四、总结
  略。
  五、课后习题四

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一、掌握课文的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
  二、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
  三、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五、学习用一两件事真实、生动、传神地写熟悉的人物。
  重点:目标二、目标三
  难点:目标四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目标一、二、三;第二课时完成目标四;课后完成目标五。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有谁还记得我们初一学过的,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记得这故事是谁讲的吗?我们今天来学习鲁迅先生专门写她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阿长与《山海经》。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遍生字生词。
  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二、检查预习,完成目标一:点名回答
  (一)注音:
  掳()去震悚()惶()急疮()疤()
  诘()问惧惮()粗拙()疏()懒骇()
  (二)为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莫(名)其妙()
  A名字 B说出 C名誉 D有名的
  2、(念)念不忘()
  A惦记,常常地想 B念头 C读 D“廿”的大写
  3、(疏)懒()
  A分散 B不亲密 C粗心 D不熟悉
  4、烦琐之(至)()
  A极 B以至 C到 D至于
  (三)点评检查情况并一分钟记忆。
  三、导入:
  现在我们看到课文的标题。作者将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了一起,那么,她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呢?
  她除了给我讲过美女蛇的故事还为我做过什么事?在少年鲁迅的眼里,她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请大家将课文仔细地阅读一遍,解决下列问题。
  四、课文讲解,完成目标二、三:
  (一)、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可以自由讨论。
  1、看看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依课文记叙顺序列出。
  2、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的阿长的形象特征,再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再体会这样写真人实事的好处。
  3、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划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4、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明确问题一:适当引导,大概意思正确即可。从记叙事件的篇幅的长短、情节的具体及表达的中心思想可得知哪些是重点。
  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睡觉摆大字。
  懂得许多规矩如元旦吃福橘,还教给我很多道理。
  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给我买来《山海经》。
  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2、明确问题二:引导归纳,教师小结
  “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的神态――饶舌多事。
  摆“大”字等细节描写――不拘小节。活画出她的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元旦吃福橘,将福橘“塞在我嘴里”,虽是迷信却是真诚善良的祝福。教给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我的关心爱护。
  讲长毛的故事,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无知和淳朴。
  写到买《山海经》时,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来写,作者只是随意地告诉阿长《山海经》的事,她却真的买了回来,而令作者对她产生了衷心的敬意。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而文章自始至终就一直在刻画她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走动”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晒裤子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及后来买《山海经》都充分体现出来。
  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点评:作者这样写阿长,“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这样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后的丑相掺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美的光辉,将阿长这个人物写得更加真实感人。因此本文是写真人实事散文的典范之作。
  3、明确问题三:
  作者对她的“喜欢切切察察”和“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的。
  对她的烦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
  而后对她讲的“长毛故事”却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的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
  最后她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这才是真正的崇敬和敬爱,才是发自内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因为作者说: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这样才有作者后来的真挚的感激、怀念之情,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一声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先抑低后扬起的写法就叫先抑后扬。
  4、明确问题四:
  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三)小结:将上面归纳的内容整理成表格形式,构成附表一。
  五、作业:巩固性训练
  1、语文练习册本课练习一、二、三、四,巩固训练目标一、二、三。
  2、课文后面的练习一、二,巩固训练目标二、三。
  六、板书设计:
  见附表一。
  附:参考资料及文章:潘旭澜《<朝花夕拾>的艺术》施承权、黄政安《鲁迅散文、散文诗选读》
  《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越国旗主编的初二语文(上)《中学教材全解》
  第二课时
  一、回顾目标二、三,导入本堂课的讲述内容:
  (一)设计问题,在思考中回顾旧知识,在思考中导入新内容:
  1、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阿长这个人物形象,谁能够口头表述出她的形象特征?
  2、作者在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了一种什么写法?
  3、作者叙述的几件事情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
  4、如果要在课文中将这些事件划分开来怎么划?可以将课文划成几个部分?
  (二)明确问题,导入新课:
  1、明确: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2、明确:先抑后扬。
  3、明确: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A、喜欢切切察察;B、不许我走动;C、睡觉摆大字;D、懂得许多规矩,教给我很多道理;E、讲“长毛”的故事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F、买《山海经》
  4、明确:这些事件可以划分成两部分:抑一部分;扬一部分。根据这些事件的划分,又可以将课文划分成三部分或四部分:开头部分,介绍阿长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形特点。然后是“抑”的部分。再就是“扬”的部分。最后是结尾部分补叙她的身世,并抒发怀念之情。其中“抑”的部分又可以划分成三个小层。让学生自己归纳段意及层意。
  (三)导入:现在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三部分--“扬”的部分。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完成目标四:
  (一)、检查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括号的字注音:
  (霹)(雳)____:震(悚)__:
  粗(拙)__:孤(孀)__:
  (二)、设计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及对艺术特色的体会。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5、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6、划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7、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三)、解决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归纳作答。
  1、明确问题一:“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2、明确问题二:“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表现了我极度惊喜、兴奋的心情。
  3、明确问题三:为我买来《山海经》,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4、明确问题四: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5、明确问题五: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6、明确问题六:“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我给你买来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穿着新的蓝布衫”写一人普通妇女的打扮。
  “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写她对我的关切、爱护之情。
  “高兴”写为我买来了而高兴,可见长妈妈的仁慈、善良。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写出了一个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阿长。
  7、明确问题七:“哥儿”的称呼,有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长对我的亲热、疼爱之情。“三哼经”的说法非常传神地展现了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妇女形象。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识字的人竟给我买到了《山海经》,所以当听了这话时,“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就显得真实自然,毫不夸张了。因此这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阿长虽然不识字没文化但却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形象特征,非常吻合人物的特点。
  (四)小结:这部分围绕阿长的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性格特点写了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一事,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善良、仁慈、关爱孩子的长妈妈的高大形象。
  三、作业:
  1、课文后练习三,巩固目标四。
  2、课六后练习四,完成目标五。

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然后再着重研读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卜事,分析课文时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教学重 点,做到纳举目张。
  课时安排:3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本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
  三、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提问: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二、学习新课。
  (-)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
  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
  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哈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二)齐读第18----28自然段。
  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
  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 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小结
  1.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2. 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 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三、作业
  板书设计:
  阿长的由来 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 饶舌多事
  “大”字睡相 不拘小节
  过年吃橘 淳朴善良
  长毛故事 无知愚昧
  抒发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第 三 课 时
  一、理清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三、拓展延伸。
  教学后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较前浓厚了许多。但对待写平凡人的品格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由好学资源网教学反思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好学资源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