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英语资料 > 英语单词  > 

《溶液的形成》化学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化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溶液的形成》化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溶液的形成》化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溶解现象,从微观的角度了解溶液形成的两种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现象。
  ⑵、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溶剂。
  ⑶、了解乳浊液的形成,知道几种常见的乳化现象,并能简单地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实验介绍和思考,学会对实验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⑵、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现象及其和“乳化”的区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叙述】同学们喝过糖水吗?尝过盐水吗?他们有什么味道?为什么他们和清水的味道不一样呢?因为糖水和盐水中溶解了糖和盐。今天我们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溶液的形成
  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糖水的形成
  【回忆思考】生活中大家都喝过糖水,糖水是怎么形成的?你能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过程吗?
  【总结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教材中的实验,教师可以简单的介绍这些实验。)
  活动二: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讨论交流】生活、生产中你见过哪些有关溶液的用途?(化学实验中在溶液中反应可以加快反应;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医疗过程中的注射现象;鱼池中的鱼较多时用喷泉的形式增加含氧量等。)
  2、乳浊液的形成
  活动三:认识生活中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回忆生活中使用洗涤剂的过程,讨论乳浊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
  【总结交流】共同总结乳浊液的概念,了解生活中的乳化现象。(用洗涤剂清洗油污)
  活动四: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根据教材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讨论“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有什么区别?
  【师生总结】“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扩散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当中所形成的混合物,而“乳浊液”则是一种液体被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并不聚成较大的油珠而存在于水中所形成的一种混合物。“溶解”与“乳化”是一种过程,具体区别如上。
  3、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活动五:探究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实验设计】学生根据教材第30页“活动与探究”内容,设计实验。
  【阅读教材】学生阅读教材中第31页的内容,了解溶解过程中的“扩散”和“水合”过程。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思考练习】完成教材第33页中的“习题”内容:第1、2、3、5题。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学完本节课,我们知识了哪些内容?
  【拓展资料】教材第31页的“资料”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教材第33页“习题”第4题。
  2、教材第32页的“家庭小实验”。

《溶液的形成》化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
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溶质+溶剂 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 溶质(溶解前的状态) 溶剂(状态)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固体) 水
  碘酒 碘(固体) 酒精
  稀硫酸 硫 酸(液体) 水
  稀盐酸 氯化氢(气体) 水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
  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
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
  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媒体)。
  溶质 溶剂 溶解情况
  碘 水 碘难溶于水
  碘 汽油 碘溶于汽油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植物油 水 植物油难溶于水
  植物油 汽油 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板书: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四、探究活动
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中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
  5.教师总结:如果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会发现酒精和水这两种物质能以任意比互溶。
  五、探究活动
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2-3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比较浑浊液体1和浑浊液体2(媒体)。

《溶液的形成》化学教学设计由好学资源网英语单词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好学资源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溶液的形成》化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