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作文题材  >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1

  设计简说:《秋天》一诗为写景之作,语言清新活泼、富有诗情画意。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因此,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绝妙的意境成为突破本文的关键。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说、品、绘等环节,引导学生逐步领会诗歌活泼自然的语言美,清丽温润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绝妙的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绝妙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说“秋”
  情景导入:(播放秋季美景图后)大自然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尤其是秋天,更是许多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你知道哪些咏秋的诗文呢?(生“引”秋)你眼中或心中的秋又是怎样的呢?(生“谈”秋)
  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都有一颗感受美的心灵,让老师对秋也充满了憧憬与留恋。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感受秋天的美妙多彩吧!
  二、读“秋”
  1、有人说,读诗读出情感就必须懂得诗或懂得诗的情感。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告诉大家,你是带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来读这首诗的?(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下文品味诗歌作铺垫。)
  2、宋代词人苏东坡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我要求同学们再把这首诗朗读一遍,朗读时做到:①字正腔圆 ②有板有眼 ③有情有味(生自由读)
  3、生自告奋勇选读诗歌片断,师生点评、指导。
  4、师生齐读诗歌,再次感受诗歌的感情和节奏。
  三、品“秋”
  师述:秋天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季节,要真正领略她的魅力,不仅要读,更要用心去“品”。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品秋论诗”环节。
  1、师配乐朗读诗歌,生闭目聆听并展开想像的翅膀,尽量想像文中所呈现的画面。
  2、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头脑中所呈现的画面或景象。(露珠、镰刀、瓜果、农家院;渔网、渔船;蟋蟀、牧童、牧羊女。)
  3、在这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呢?(生品评、欣赏自己喜爱的诗节或诗句,小组交流后,师生共赏。)
  示例赏析: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4、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练的语言给自己喜欢的诗节命名。(提示: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四、绘“秋”
  师述:秋天是美妙的,如果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自己理解到的秋天,肯定是件快乐的事。就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描绘心中的秋天吧!
  提示: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来绘“秋”呢?(绘画、写作、背诗文、歌唱等)
  1、学生准备: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交流。(播放背景音乐《庆丰收》)
  2、交流展示、欣赏评价。
  延伸作业:
  1、学习本文后,你收获了些什么?(可以从用词技巧、写作方法等方面谈)
  2、充满感情和想像的阅读散文《秋之韵》,你会领略到秋天的另一种美。
  板书设计 :
  读
  说 秋 品
  绘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揣摩合适的语气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
  能力目标
  学习运用多种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目标
  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体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2.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母亲的形象。(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
  二、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内容
  1.播放课文录音,师生静心聆听。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明确:记叙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瘫痪的儿子,直至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真挚无私的爱。
  3.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课文写了四件事:“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母亲央求“我”去看花。母亲的临终嘱托。
  二:探究人物形象
  1.文中的“我”双腿瘫痪后,脾气怎样?体现在哪里?
  明确:脾气暴怒无常。表现为: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2.面对这样的儿子,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你觉得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慈爱,宽容,善良,乐观,坚强。
  三:品味伟大母爱
  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明确:动作、神态描写。母亲“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悄悄”写出了母亲动作之轻,怕打扰“我”,对儿子的理解,为儿子伤心,突出了母亲的细心;“偷偷”写出了母亲对“我”的不放心和关注,表现了母亲的慈爱;眼边儿“红红”表现了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伤,母亲无私地关爱、呵护儿子。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明确:动作、语言描写。“扑”“抓”“忍”三个动词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疼爱和痛苦的心情,表现出母爱的坚定、执着和母子生死相依的感情。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明确:神态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已病入膏肓;“央求”表现出母亲的执着。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明确:语言描写。表现母亲要“我”对生活永远充满信心,充满美好的回忆;说明了“我”答应去看菊花使母亲心中十分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明确:心理描写。怕“我”想到自己瘫痪,写出了母亲的小心谨慎,表现出母亲的细心。
  三、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母亲的临终嘱托母爱伟大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教具准备:秋景的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一、复习: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小组轮读课文。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重点品读: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四、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4

  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 :
  1、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特征的景物。
  2、能体会作者练字的精妙之处。
  3、通过对精妙语句的剖析,欣赏本文的语言艺术。
  4、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去,品位诗独有的艺术魅力,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5、通过创作诗歌来体会特有的魅力,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
  1、导入 :可由前两课自然导入 ,也可由古代名家诗句导入 。
  2、默读课文
  3、读一读,写一写。
  4、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自然、有感情地朗读。
  5、逐节研讨。
  研讨目的:理解每一节诗的意思。
  研讨方式: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共同解疑。每节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教师点播引导的方向,可依语言分析揣摩的一般步骤要求。
  6、齐声朗读,尽量达到背诵。
  7、再创造实践:
  写一首短诗,题目为《我眼中的》。全班交流,体会诗歌独有的艺术魅力。
  8、强调读诗的重要性,介绍古今中外的著名诗人以及他们的诗集,鼓励学生课外多读诗,多写诗,培养诗化的语言,诗化的表达。
  9、作业 :
  ——完成《课课练》。
  ——熟练背诵课文。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有条件的话师生可以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
  教学设计 :
  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研读赏析: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课后记:本课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领会诗歌。整体感知部分,考虑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情感体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5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6

  教学预设:
  1、 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母之爱)
  2、 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儿之思)
  3、 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我之悟)
  层次目标: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思考。
  一、导入
  同学们,上周六,我到深圳参加一个课改研修班,晚上,到书城闲逛,突然,一本书吸引了我,那是史铁生的《灵魂的事》。史铁生,是一位苦难的作家,他是北京人,1951年生,今年54岁了。16岁毕业于清华附中,当他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18岁去延安地区插队;21岁时,当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却因一场大病,双腿忽然残疾了,一个本是活蹦乱跳的男孩子,突然间不能走路了,只有靠两手摇着轮椅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后来又受到尿毒症、肾衰竭等病症的残酷折磨。有谁能经受住这种苦难呢?我沿着文学翻动书页,我的泪水也悄悄地涌满了眼睛。
  史铁生的母亲也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每次儿子摇着轮椅动身前,她便无言地帮他上轮椅,看着他摇车拐出小路,每一次她都是伫立在门前默默地看着儿子走远。后来,她猝然去世了。她匆匆离开儿子时只有49岁。
  请看史铁生在《合欢树》中的一个片断:
  课件出示:(请轻声读)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了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你读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史铁生的很多文章都渗透了对母亲的深厚情感,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他的笔迹,走进秋天,走进秋天的怀念吧。
  打开书第51页,第10课《秋天的怀念》。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 拿起笔来,读一读,划一划,也可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2、 同学们,请你给自己刚才读的情况作个评价,在课题旁画上☆:
  (课件出示:
  读书自评榜☆☆☆
  一级指标:正确☆
  二级指标:流利☆
  三级指标:有感情☆
  3、 你有几颗星?你想读一读你最感动的片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吗?
  学生展示读。
  同伴评议。用第二人称“你……”体验面对面的评价,平等、真诚的评价。
  同伴指导、范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品味课文,读出韵味
  1、课件出示: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得把手过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会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体验“我”的暴怒无常,母亲的对我的安慰、爱。
  史铁生病了,如果你是他的家人,你会怎么做?——感受母亲的心情。
  2、课件出示:“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体验“好好儿活……”的含义。
  3、课件出示: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过,絮絮叨叨在说着:……
  想象母亲的神情,体谅母亲的心情。
  4、 课件出示:对话
  母: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子: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母: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子:什么时候?
  母: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子:好吧,就明天。
  母:那就赶紧准备。
  子: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
  5、课件出示: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为什么母亲那么敏感?她悄悄出去了,会怎么样呢?
  6、课件出示: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母亲没说完的话是什么?试说一说,“好好活……”
  7、课件出示: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引申: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四、掩卷沉思,读出思考
  1、“秋天的怀念”,怀念的仅仅是母亲吗?还有什么?
  2、母亲为什么老是要去看花呢?
  3、“好好儿活”对于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呢?
  五、小结,板书:
  母:坚强、无私、伟大
  儿:愧疚、热爱、怀念
  我:(学生板书)
  六、推荐作品:
  《我的遥远的清不湾》(1983)《奶奶和星星》(1984)《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灵魂的事》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2、 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 通过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使学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深刻体会“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读课文,体会伟大的母爱,受到爱的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史铁生的《合欢树》中的一段文字,菊花图片。)磁带《思乡曲》
  教学设计过程:
  一、 激情导入,激发情感
  1、 激情导入(课件出示)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我似乎得到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史铁生《合欢树》
  (由教材引出作者的其他作品,能激发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能“走进文本”也能“走出文本” )
  学生自读后发言。
  (有的学生说母亲在世的时候活得太苦,有的同学说他读出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师:在作者的好多文章中都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愧疚之情。像《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秋天的怀念》等。今天我们就写作者一起重温那份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去感受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板书:“秋天的怀念”
  齐读课题。
  2、 激发情感
  教师配乐《思乡曲》诵读课文4—6段(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配乐为了渲染气氛,在《思乡曲》低回哀婉、如泣如诉的乐曲声中,教师饱含深情的诵读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阅读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为后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 速读梳理,整体感知
  1、 整体式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课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下面的理解作铺垫。)
  2、 寻读式速读。想一想:课文写了母亲关心我的哪几件事?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以上问题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安排了两种阅读方法,整体式默读和寻读式速读,目的是为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三、 品读感悟,沟通感情
  (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抓住母亲关心我的四件事,找出重点词句品读,说说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并说说感动的原因。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一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二是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在全班交流时就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讨论后学生汇报所得,汇报时教师的引导、点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还要相机指导朗读。)
  1、 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1) 感悟: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说说为什么?
  (这一部分要引导学生抓住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母亲抚慰我时的细致入微和体贴周到。如,我发脾气时,妈妈为了让我尽情的发泄而悄悄地躲出去,她躲出去以后对我还是不放心,所以就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当我自暴自弃狠命地捶打双腿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母亲扑灭的是儿子想死的心,抓住的是儿子活下去的信念。眼圈红红的,说明母亲哭过,“我”的一举一动,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我的做法给母亲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母亲难过之后,哭过之后,她还要安慰我,鼓励我好好儿活,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的词足以看出母亲对儿子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那种伟大无私的母爱。让学生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 朗读:(在这里,指导学生读我“暴怒无常”的句子时,要读出暴怒、绝望的语气,如,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动词“摔、砸、大声地喊、捶打”等词要重读体会做着极度绝望的心情。读描写母亲的句子时应读出母亲对儿子的心疼和无奈。如“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 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当我心情不好,乱发脾气时,母亲的病已经到了晚期,她的痛,她的苦又能向谁说呢?她只能自己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母亲不仅要忍受着自己的病痛,还要忍受着儿子的病痛给自己造成的心理上的痛苦,母亲活得太苦了,太累了。她之所以能忍,就是因为一个“爱”字,对儿子深深的爱。着重引导学生重读“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等词,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
  3、 母亲央求“我”看花。(汇报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来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从而体会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朗读时随母亲心情的变化语速时而缓慢,读出央求的语气,如“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时而欢快读出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语气,如,“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吧。”结尾时欢快的语调戛然而止。因为当母亲说到“还记得那回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儿子还要敏感。她认为自己太粗心了,说错了话,感到对儿子很愧疚,在心里不断的自责。再朗读中幻化出母亲因失言而重陷痛苦的现实与无奈中的画面。可见她在儿子面前时时处处都是那么小心翼翼,恐怕儿子会不高兴。)
  过渡(母亲想陪我看见菊花的愿望还没有实现就离开了作者。)
  4、 母亲的临终嘱托。(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想象母亲生命垂危时对两个孩子的无限牵挂。朗读“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年女儿”时要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勾画出一个面容憔悴,为儿子付出全部,自己却病的大口大口吐血,临终前却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孩子的普通却伟大 的母亲形象。)
  (品读感悟沟通情感这一环节的设计,始终围绕“母爱”这一主题让学生谈感受、朗读。这样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受就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培养。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再感悟中品读,这样学生对母亲那伟大、无私、坚强的形象就有了深刻的了解。)
  5、 秋天赏菊,怀念母亲。(课件出示菊花图片)
  让学生一边欣赏菊花图片一边回想母亲关心我的四件小事,与作者一起赏菊一起感受那份深深的怀念。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的烂漫。”
  最后一段学生自读自悟。
  学生汇报自己的独特感受。
  文章结尾段作者寓浓浓的思母之情于开放的菊花之中,菊花依旧,慈母却不在,睹物思亲,怎不伤怀?想起母亲的鼓励与期望,怎不令人泪下?
  师总结:(在那看菊花的世界里,作者懂得了母亲的话“要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好好儿活”这句话不仅是母亲送给她两个孩子的最好礼物,同时也是送给我们每个人的最好礼物,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思索。人生的道路是漫长而崎岖的,不管是现在的我们,还是将来的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多大的挫折我们都要好好儿活,活出自我的尊严,活出自我的价值,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四、 配乐朗诵,情感升华。
  在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之时,教师播放《思想曲》,学生和着乐曲朗读全文。(那字字真情,句句思念在乐曲的烘托下,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汩汩涌涌出的思母之情,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熏陶情感的教学目的。)
  五、 口语表达,放飞思想。
  此时,为学生更好的抒发情感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我设计了一段口语表达: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呢?(说的过程就是学生思想成长的过程,是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还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六、 笔尖升情,以情激情。
  再学完本课之后,学生肯定被文中伟大的母爱所感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巧妙的以情激情,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歌颂一下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可以写一段话,可以写一首诗,真正点燃学生爱的情感。(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使文道得到统一。)
  七、同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结束课文。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由好学资源网作文题材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好学资源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