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求职资料 > 初涉职场  >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图片)“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风俗)
  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
  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 节》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从味、色、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风俗习惯。“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3.写作技巧点拨。
  (1)要把风俗活动的各个环节写清楚,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2)要按一定的顺序写。一般先简要地交代风俗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内容,然后详写参加活动的经过,最后写活动的结果及感受。可以把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风俗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很多,写时既要对群体活动的情景做总体描述,也要对其中的个体作具体的描述。对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细描写,其余部分可一笔带过,这样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4.写自己对风俗活动的看法,可以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注意要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5.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的是什么风俗,内容详略得当、特点突出,语言通顺恰当,等等。
  五、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风俗,选取不同材料,运用抓住特点描写风俗的方法,介绍出家乡的风俗活动,详略得当,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六、延伸。
  将你的习作与同桌交换,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勾画出对方习作中所刻画的家乡的风俗特点。(看看是否详略得当)
  习作:家乡的风俗
  抓特点 详略得当
  教学反思
  1.本次习作,鉴于学生对家乡的风俗知之甚少,没有生活基础,课前可先让学生充分搜集材料,有助于课堂上对于习作内容深入讨论,也有助于拓展学生习作思路。
  2.对于家乡的风俗的介绍,学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对于一些场景的叙述过于简略,学生对于习俗的'来历、一些节日的象征意义缺乏了解,缺乏实际体验。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习作一:家乡的风俗》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设计者:
  一、学习目标的依据
  1.课程标准中的相关陈述依据一:
  基于阅读教学: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基于习作教学: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留心观察周围,将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写出来,能把新奇有趣、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基于口语交际:
  能清楚明白的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2.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民风民俗,内容有趣贴近生活。通过对传统节日的学习,对传统习俗的了解,感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美好。
  3.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一些有关家乡风俗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适时发挥引导、点拨的作用,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积极思考和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快乐以及合作的愉快,让学生的智慧之光在课堂上闪耀,从而写好习作。
  二、学习目标
  1. 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 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3. 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 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三、评价任务
  1.通过回忆课文,总结写法,能够将有详有略的写法运用到习作中写出自己的实际体验。
  2.通过分享生活实际,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
  3.通过交流、分享,能够表达自己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通过自评、互评,将习作编成一本风俗集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
  猜谜导入
  (3分钟)
  活动一
  1.出示含有民风民俗的古诗,如《元日》《九九歌》,分组竞猜。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明确本次习作的两个内容。环节二
  新课教学
  介绍一种风俗
  (20分钟)活动一(8分钟)
  1.出示几个传统节日:元旦、中秋、元宵、除夕,这些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你了解吗?
  2.补充节日习俗的资料。
  3.你的家乡有什么特别的风俗吗?你参与过哪些风俗活动?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先组内交流,然后班内分享。
  初步梳理家乡的风俗,能够对家乡的风俗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体会,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评价目标三)活动二(12分钟)
  1.回顾课文,总结写法。《北京的春节》以时间顺序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通过有详有略的写法,再现了老北京热闹的春节景象(板书:有详有略重点突出)(5分钟)
  2.组内成员分享自己选择的风俗中哪些内容可以作为重点来写,进行片段仿写,组内交流。(7分钟)
  通过回忆课文,总结写法,能够将有详有略的写法运用到习作中写出自己的实际体验。(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新课课文
  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10分钟)
  活动一
  1.说一说自己参加风俗习惯的亲身经历,把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说具体。
  2.回顾课文《藏戏》如何把故事穿插进文中。
  通过分享生活实际,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评价目标一、二)环节四总结(7分钟)
  活动一
  1.选择主题,精心构思,编写提纲。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
  提纲指导(10分钟)活动一(10分钟)
  1.明确提纲要求
  2.对编写提纲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指导环节二
  完成习作
  (25分钟)活动一(20分钟)
  1.根据写作提纲,完成作文2.明确习作评价指标
  3.小组进行分享、交流、互评、互改
  4.学生的习作片段品评
  能够将有详有略的写法运用到习作中写出自己的实际体验。(评价目标一)
  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评价目标一、二)环节三
  (5分钟)
  活动一(5分钟)
  鼓励学生将习作集中在一起,编写一本民俗作品集
  通过自评、互评,将习作编成一本风俗集(评价目标四)
  板书内容
  家乡的风俗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编写提纲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习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2、过程与方法
  (1)提高自己搜集材料的能力。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习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3)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能说会道的能力,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能认真地倾听。
  3、情感与价值
  (1)创设交际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2)感受祖国民族文化习俗的魅力,尊重并热爱家乡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
  把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与同学交流,交流时做到内容真实,表达流利。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风民俗的方法,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晰。
  【教学准备】
  1、通过上网、课外阅读等方式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各地民风民俗。
  2、向父母或长辈了解本地的风俗习惯。
  3、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中国人过节也是非常讲究的,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悦耳的童谣把我们带入到了浓浓的节日的氛围中。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到中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风俗。过春节要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这些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历代人们约定俗成的节日传统就是风俗。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文化的差异、地域的不同,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今天,我们就从家乡的节日风俗着手,来上一节“家乡的风俗”的写作指导课。
  二、了解何为“风俗”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之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三、说家乡风俗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家乡都有哪些节日风俗。老师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会儿选一位代表起来发言。
  四、写家乡风俗
  同学们说得很好,有的同学选取了独特的最具家乡代表性的风俗,有的同学介绍了家乡风俗的来历,有的同学给我们描绘了参加节日活动时的具体情景,讲得都很生动细腻。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笔,来写一写我们家乡的风俗。老师给大家8分钟的时间,写一个片段。
  同学们写得都很好,我发现很多同学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故乡的真挚感情。说风俗,谈家乡,绕不开一个“情”字。朴实的话语、简短的文字,因有了对故乡的那份深情而动人心弦。
  五、知识拓展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课下同学们还可以到网上查找其他地区的风俗,拓展自己的视野。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堂课中,我们欣赏到了各地不同的节日风俗,同时也品味到了同样的一种情感,那就是对故乡的热爱、眷恋、自豪之情。我们写家乡的风俗,更是通过这种风俗写我们的家乡,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写家乡的文化,抒写我们心中的故乡情!有了真挚的情感,我们的文章就有了生命,就能打动人心。
  七、作业设计
  写一写家乡的风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佳文点播台
  1、根据学生习作情况选择其中较好的8~10篇作文,将习作题目和作者罗列出来,供学生自由点播。
  2、由作者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认真听,找出习作的优点。
  3、师生互动评议。
  二、病文会诊室
  1、根据本次习作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选择病文例子供同学阅读,找出问题,提出修改建议。
  2、集体修改,体会修改方法。
  三、修改习作
  根据老师的批语,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汇编民俗作品集
  1、为自己的习作配画,全班汇总。
  2、根据全班的习作题目,讨论作品集的分类和编排顺序。
  3、讨论作品集的题目。
  五、习作欣赏
  老北京的春节风俗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时便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风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蒜开始,就有了“年味儿”。民谣讲:“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
  庙宇用黄纸等。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庭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上“全院生辉”等春条。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夜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肉、羊肉、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水饺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意味着早立子……
  老北京的春节风俗真有趣!
  六、作业设计
  再次修改《家乡的风俗》。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家乡春节的有关风俗习惯,与我国其他地区的春节风俗的对比,了解家乡春节的独特民风民俗,同桌之间展开讨论,共同回忆交流。接着观赏春节晚会有关表演视频,加强回忆的同时也再一次感受春节热闹欢快的气氛,为本次习作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交流写作方法,首先回顾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一课的写作方法,独立思考详略如何得当,并可简单列出写作提纲,然后同桌交流准备详写部分的内容。
  [不足之处]整个课堂被浓浓的节日气氛包围。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例如质疑的问题不够深刻,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评价不够及时等,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逐步完善。这节课上完,不足之处还是不少的。例如在幻灯片的切换上,耽误了时间。又对学生汇报的内容没有进行及时的沟通、帮助,有些汇报内容量太大,学生不知如何取舍。这些都是以后要注意的。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由好学资源网初涉职场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好学资源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