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学习方法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1

  一、学情分析
  学习生活是学生特别熟悉、感到亲切的内容。即便是他人的学习经历,也可以给学生带来共鸣。七年级学生对学习生活可谓是十分熟悉的,但却并未对学习生活有真切的体会。本文在锻炼学生默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学习生活有所了解,并学习鲁迅先生描写学习生活的写作方法。
  二、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作者选取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刻画了一位严厉而可敬、可亲、有趣的老师。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使学生通过鲁迅先生的笔墨感受不同的学习经验和体会。
  三、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把握文章内容,品味语言魅力。
  2、学会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散文与语段、语言的方法。
  3、体会少年鲁迅在游戏、学习中所具有的童真和童趣,以及他对生活的感受和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及《朝花夕拾》相关知识;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难点: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品味文章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
  五、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法、讲授法、课堂讨论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播放歌曲《童年》)
  导入语:童年是一首欢快的歌曲,大家现在欣赏到的歌曲名为《童年》,唱出了池塘边榕树上声声叫着的知了,唱出了操场边秋千上驻足停留的蝴蝶,唱出了孩子贪玩等待游戏的童年。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散文。下面让我们伴随着美妙的歌声,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PPT展示题目及作者)
  (二)展示教学目标
  (PPT展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字词
  2、初读文章,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3、分析“百草园”的内容
  (三)小组预习展示
  1、作者(鲁迅)简介
  学生交流分享自己收集的作者资料
  师补充并强调重点
  明确: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
  2、作品(《朝花夕拾》)简介
  学生交流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朝花夕拾》资料
  师补充并强调重点
  明确: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朝花”喻指童年美好的生活,“夕拾”喻指中年以后回忆往事,写成文章。
  课后读读写写
  (PPT展示课后读读写写字词)
  学生单独读并纠错,班级齐读
  (四)授新课
  一、题解
  (PPT展示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师:同学们可以从题目中得到什么信息呢?
  明确:空间转换,文章分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默读课文
  师:(PPT展示默读要求)
  (1)根据“百草园”“三味书屋”两大部分的内容为文章划分段落。
  (2)找出描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起止段。
  (3)思考: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明确:
  (1)1-8自然段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9-24自然段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2)1和8自然段为百草园部分的起止段,10和24自然段为三味书屋部分的起止段。
  (3)两部分通过第9自然段这一过渡段连接起来。
  三、小组合作,精读文章
  1、小组合作探讨第一部分内容,思考:哪句话总领了第一部分的内容?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
  明确:“但那时确实我的乐园”总领第一部分;从优美的景物(乐景)、美女蛇故事(乐闻)和雪地里捕鸟(乐事)三方面表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2、小组合作研讨第二自然段,思考:两个“不必说”分别写了什么景物?“单是……就有……”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及味觉描写景物的句子有哪些?
  (PPT按描写顺序展示景物图片)
  3、小组研讨“乐闻”部分,思考: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明确: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
  4、阅读第七自然段,找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并探讨这一连串的动词在表达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扫开……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而生动的记叙了捕鸟的全过程。写出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以此表现百草园确实是儿童的“乐园”。
  (五)课堂小结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填空
  (PPT展示小结填空题)
  文章第一部分写了,通过描写三方面表现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之情。
  明确:文章第一部分写了百草园的快乐生活,通过描写乐景(优美的景物)、乐闻(美女蛇故事)和乐事(雪地里捕鸟)三方面表现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六)作业布置
  1、请模仿鲁迅先生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的方法,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来描写一段你亲自参加过的活动或游戏经历。
  2、预习文章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对比百草园带给作者的“快乐”,思考三味书屋的生活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借鲁迅先生之笔,穿越到其在百草园的快乐童年,欣赏了百草园的美景,同作者在冬天的雪地捕鸟,听长妈妈讲了美女蛇的故事。转眼间,作者被家人送入了私塾。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一看鲁迅先生在私塾中度过的童年。
  (二)展示教学目标
  (PPT展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分析“三味书屋”的内容
  2、探究文章两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三)授新课
  一、阅读第九自然段(过渡段)
  思考:
  1、作者知不知道自己被送去私塾读书的原因是什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明确:作者并不知道自己被送去私塾读书的原因。可从“不知道”“也许”“无从知道”这几个词看出。
  2、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连用三个“也许是”,构成排比句式,猜测家人送“我”进私塾的原因,表现了“我”对以后不能常到百草园玩耍的无可奈何的心理。
  二、阅读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
  思考探究
  1、作者是如何介绍“三味书屋”的环境及“我的先生”的?
  明确:写三味书屋环境:第十自然段“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写我的先生:第十一自然段“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PPT展示三味书屋及寿镜吾先生图片)
  2、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三味书屋”的生活?
  明确:问“怪哉”虫;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园里玩耍;师生朗读;上课偷偷玩纸盔甲、画画。
  三、对比探究
  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捕鸟、美女蛇的故事等,对比三味书屋的生活,从“学习的环境、教书的先生、学习的内容”三方面作一个比较,完成表格。
  百草园
  三味书屋
  学习环境
  开阔、优美
  封闭、沉闷
  教课先生
  亲切耐心的长妈妈和闰土的父亲
  死板、冷漠的老先生
  学习内容
  自然景物、故事、捕鸟:神奇有趣
  不懂的古文:枯燥乏味
  (四)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回忆“我”童年时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美好生活,表现了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活泼、自由快乐的心理。
  (五)作业布置
  1、朗读并背诵文章第二自然段。
  2、课外阅读《朝花夕拾》,任选一篇谈谈读后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结合自身的经历,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2、学习本文借助特定句式,灵活安排写景顺序的结构方法。
  3、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别是动作描写),增强语言感受力。
  4、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结合生活细节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巧用句式安排顺序,多角度描写景物并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连上)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梦幻般的色彩是人生最亮丽的景色。这段时间我们阅读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一篇再现童年生活场景的作品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兴趣和共鸣,那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积累词语:
  昨天我们布置了预习,学案上的预习作业大家都完成了吧?那好,我们先从“读读写写”累开始,辨字正音,积累词语。
  3、解题:
  文章的标题提示的往往是关键的信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标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交代地点,提示文章内容,提示文章的结构思路。)
  二、把握思路,品读抒情段
  根据题目提示,文章可以分成两大部分,怎么分?(从过渡段入手)
  【屏显第9段】
  探究:这一段属于第一部分还是第二部分,为什么?
  提示:注意文段中两组句子的形式和内容。
  “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
  排比句,猜测家里人送我去私塾的原因,同时回顾百草园中种种儿戏,推进情感,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Ade,我的……们,Ade,我的……们!”
  拟人句,视蟋蟀、覆盆子和木莲如朋友,渲染依依不舍的情感。
  两组句子都用反复手法强调突出感情。
  这一段的内容和情感显然跟百草园生活关系更密切,所以分到前半部分更合适。
  学有所得一:结合生活细节,巧用修辞抒发真情。
  三、围绕中心,品读写景段
  1、百草园让“我”如此恋恋不舍,是什么原因?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我”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知道到哪儿去找这句话吗?——开篇总起:“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课前预习要求同学们归纳文中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展现百草园之乐,那位同学能说一下?
  3、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景物的文字,思考问题:(课后练习四)
  ①这一段描写的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据此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作简要分析。
  要求:动笔在这一段中画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朗读背诵并口头分析。
  这句话运用__________(方法),描绘了百草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景物),我从中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学有所得二:巧用句式安排顺序详略,多角度描写并融情于景。
  四、咀嚼动词,品读叙事段
  1、百草园不仅有丰富的景物,还有神秘的传说,“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作者见过这条蛇吗?那他为什么对这个传说念念不忘?
  由这一传说联想起长妈妈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绘声绘色,带给“我”惊险刺激的心理体验,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无形中增添了百草园的情趣。
  2、“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雪后的百草园又有什么可乐的呢?
  _______开一块雪,_______出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_些秕谷,棒上__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_着,______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_,便_______住了。
  明确:“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冬季捕鸟的过程,以儿童的眼光,表现孩童捕鸟时紧张、兴奋、惊喜的心理,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学有所得三:细化动作,延长过程,传达情感并突出主题。
  五、小结
  儿时的“我”徜徉在百草园里,享受着生命最初那单纯的快乐。多年后回顾这段生活,作者却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很有意思,其中包含了两种眼光,一种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另一种却是用孩子的眼光来打量——“似乎”表示“从表面看是如此,而实际上并不如此,或不仅如此”,这里有作者童年的自由、童年的欢乐。
  借用作家曹文轩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课吧:
  如果你也能像文中的“我”一样不仅仅是扫视,而是去凝视这个世界,你想想,这个世界在你脑海里会是多么的丰富,何愁写作时没有材料,无从下笔?
  同样,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如果不仅仅是扫视其中的故事,而是学着去凝视作者的选材、构思、语言和写作技巧,对我们自己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一定会大有帮助。
  六、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作文教材三,温习今天学过的内容,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完成片段仿写作业。
  2、以《剪一段__________的时光》为题,构思文章,要求在习作中仿照课文第②段安排写景顺序,仿照第⑦段在叙事时细化动作延长过程,仿照第⑨段在文末结合具体细节抒发感情(可参照范文)。先拟写提纲,周末完成作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引导学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充实记叙的内容、增进记叙的兴趣。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
  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步骤及方法】
  一、布置预习(不占课时)
  1、看预习提示了解作者生平及学习重点。
  2、给下边加线字注音:
  确凿菜畦蟋蟀缠络竹筛觅食渊博鼎沸绣像锡箔
  3、参照文下注释阅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4、参考课后练习理解文章内容。自我了解:哪些问题基本清楚;哪些问题还不明白;除练习中的问题外,自己又发现什么问题。
  二、课堂教学(第一课时)
  1、检查预习情况(不看课文):
  ⑴用词语卡片或词语小黑板检查学生给加点词注音的情况。
  ⑵简要介绍本文作者,指出此文最初编入哪本文集。(只要求掌握预习提示中的内容,知道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即可。)
  2、导语引入新课: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岁月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
  我们阅读这篇课文,要细心体会作者在描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一幅幅画面时,语句渗透着的感情色彩。
  3、齐读第一段:
  要求:选重点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训练学生感受重点词语能力,学习概括方法)
  引导:
  ⑴这段文字包含几句话?
  (两句)
  ⑵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哪个?
  (百草园)
  ⑶第二句重点词语是什么?
  (乐园或是我的乐园)
  ⑷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揣摩: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汉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
  (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4、默读第二段:
  要求:画线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如:菜畦、石井栏覆盆子)
  引导:
  ⑴不看书,按顺序说出作者描写夏秋的百草园写了哪些景物,各是怎样描绘的。
  ⑵指明哪些景物写的是状貌(包括动态),哪些写的`是声音、色彩、味道。
  ⑶作者用了怎样的句式把这么多景物有详、有略、有序的描绘出来?
  ⑷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揣摩:
  ⑴写黄蜂的动作用伏,写叫天子的动作用直窜,各和哪个词语相照应?
  ⑵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低唱和弹琴能否互换?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句,并表达出喜爱、赞叹的情感。
  5、速读3~6段(1分30秒之内读完):
  要求:读后讲述美女蛇的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
  (不要求背课文)
  引导:请大家推荐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到台前给全班讲。讲完后,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自己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对百草园增添了些什么感受?
  (神奇、神秘)
  6、小声朗读7、8两段:
  要求:边读边想象捕鸟的动作,画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
  (扫、支、撒、系、牵、拉)
  引导:不看课本,复述捕鸟动作。同桌互相听述,更正。
  运用:每人想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五个表动作的词。
  教师小结:百草园那时之所以是我的乐园,因为有美好的景色,还有无限趣味的动植物,长妈妈讲的故事那么神奇,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是那么好玩。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
  那么,我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下一课我们共同分析。
  三、课堂教学(第二课时)
  7、齐读第9段:
  要求:体会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
  ⑴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
  (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
  ⑵连家里人将我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的猜测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
  ⑶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恋)
  8、听读:(教师朗读,学生看着课本听。从出门向东到读书!)
  要求:体会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什么不同;先生和长妈妈、闰土对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引导:就以上问题,先分小组讨论(二人或四人一组),再组织全班讨论。
  9、制造情境,体会感情:
  要求:同学随意朗读第9页9~10行引号中的话,再现私塾上课情景,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教师模拟先生读书陶醉的样子,学生在下面各搞自己有兴趣的事。
  (短时间完成)
  引导:
  ⑴你们刚才读的和老师读的内容都懂不懂?
  (不懂)
  不懂为什么还要学生读呢?
  (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就是强迫学生死读书。)
  ⑵应当怎样恰当的评价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师呢?
  (师生一起讨论,教师和学生都谈自己的看法,不必求得统一认识。)
  ⑶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少年鲁迅在下面画画,这种做法可取不可取,为什么?
  (鼓励学生各抒已见)
  ⑷课后研讨与练习3,选择一种主题,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夕拾的朝花。可见感情的基调是缅怀从童年天真、幼稚的行为中,发现纯真的美。用成人的眼光回忆童年的感受,对三味书屋的封建教育,不很满意也是很自然的。
  10、家庭作业:
  背诵第2段。
  四、写作指导(第三课时)
  1、指出下面几段话各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明如何体现的:
  ⑴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喜爱)
  ⑵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依恋)
  ⑶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问题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不满)
  2、仿照下面的描写,写一个你喜爱的东西,在描写中表达喜爱的情感:
  橘子小到和孩子的拳头仿佛,恰好握在手里,皮极薄,色明黄,形微扁,有的偶带小蒂和一两瓣的绿叶,瓤嫩筋细,水分极多,嘴有一种柔和清新的味儿。
  3、续写一种游戏,写出玩时的心情,准确描述动作:
  晚上,好月亮。
  吃了晚饭,听见小朋友们在街上游戏的声音,心里发痒
  4、下面是作家魏巍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两位老师。读后,说说作者对这两位老师的感情各是怎样的。
  ⑴有一天,在上课的时候,也许我歪着头正看窗外的小鸟吧,或者是给邻居通报一件在当时看来是应当立刻通报的事情,总之,冷古丁地头上挨了重重的皮鞭。散学后,我两手抱着头哭着回家,路上起了像小馒头那么大的一个血包。
  ⑵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5、请用记叙文字描绘一个人的行为动作,表达你对这个人的态度和感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4

  【教学目的】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结构。
  3、学习语言的揣摩。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⑵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
  ⑴两相比较的结构。
  ⑵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试卷
  二、导入新课
  1、作者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幼时受过诗书经传的教育,稍长又喜杂览,读了许多野史杂记。1898年到南京求学,四年后东渡日本留学。初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时,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任部员、金事等职。同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兼教。1918年5月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利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近一千万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阐静来”,鲁迅借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可以说《朝花夕抬》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从课文的标题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文章按地点的转移分两个部分。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三、段落大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1、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⑴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⑵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⑶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⑷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2、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⑴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⑵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⑶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⑷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⑸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四、分析文章
  1、百草园部分:
  ⑴提问:文章第一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⑵提问: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
  ①从句式上看,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乐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
  ②从描写的范围来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③从描写的景物来看,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④从观察的角度来看,有好看的(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堪,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有好听的(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有好玩的(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螫,有可
  以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有好吃的(味觉)有桑堪,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难怪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
  ⑤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特有的感受。
  ⑥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形容叫天子用“轻捷”,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作者把百草园描写的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
  ⑶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⑷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捕鸟的?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这都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⑸小结: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
  2、三味书屋部分:
  ⑴导人新课:
  百草园的景物是那么美,百草园的故事是那么动人,百草园里捕鸟是那么好玩,这确实是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儿童的乐园。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三味书屋是否也是儿童的乐园呢?
  ⑵提问:第9小节在文中有何作用?一个“不知道”和三个“也许是”能否删掉,为什么?两个“Ade”和两个“我的”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怎样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
  ①这一段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不可以。因为删掉了加点词语以后,句子的意思完全变了。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如果删掉,则由无法肯定变成完全肯定了,这违背作者猜测的原意,也不能表达“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私塾的反感。
  ③真切地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恋恋不舍的心态和依依惜别的神情。
  ⑶提问:三昧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与百草园相比,哪个好玩?
  讨论并归纳:
  当然百草园好玩。百草园很大,这个园很小;在百草园有许多动植物,有许多好看、好听、好玩的东西,而在这个国只能爬上花坛上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最好的工作只不过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又必须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玩的伴又不能太多,时间又不能太久。
  ⑷提问:三昧书屋里读的书,孩子读得懂吗?你们读得懂吗?作者写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归纳:私塾里的教材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不懂也不能问。作者这样写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摧残。
  ⑸提问:作者在三味书屋里学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
  ⑹提问: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讨论并归纳:
  本文通过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较起来,百草园的生活写得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在三味书屋,学的是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的教材,内容陈旧,方式落后,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作者在记叙描写中渗透着他的思想感情。
  4、作业:
  完成复习试卷。
  【教学后记】
  本文虽然是一篇老文章,但是关于它的主题理解已与以前不同,我们教师完全应该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本文的教与学,老文章要新教,应更多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来教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5

  第一课时
  〖布置预习〗
  (1)查字典:给课文“预习提示”中和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注音,连同课文注释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读,并抄录积累。
  (2)阅读理解课文中注释的词义,其他生词查词典解决,抄录积累。
  (3)指出本文的文体,作者及其称号、著作,抄录积累。
  (4)通读全文,熟读课文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
  (5)以《我的乐园》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对身边生活作细致观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课堂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先由上单元写“家庭生活”引入学生另一个身边生活“学校生活”,交代本单元学习的就是“学校生活”,然后投影课本插页中鲁迅像,并强调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上的影响和在教材中的地位引入本课学习,板书课题。
  2、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本课时学习要点。
  (二)预习检查:
  作为本课的预习检查,内容很重要:
  一是通过检查预习(1)、(2)、(3),教师帮助明确后,完成目标①;二是检查预习(5)时(注意省时)只作抽查,且主要记录一二个同学习作中词语的形容、动作的表述与文段总体意思一致和不一致的句子作课堂训练时的范例,检查不作评述。此外,检查预习(4)主要是为学生疏通阅读障碍和强调课文重点文段。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了哪几个地方?作者喜欢哪一个地方?
  讨论:从题目上看,本文应分几个部分?
  [两部分]
  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在层次结构上中间怎样处理?
  [过渡]
  学生讨论明确后再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3、学习第②自然段:
  让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写全段,并举例说明自己对文字的感悟,揣摩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讨论完毕后可让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特别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句式的仿写,并在全班交流。
  小结:词语本身是有感情色彩的,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直接说出来,借助“抓住景物特征,准确的.形容”即能表情达意,无论是阅读理解或作文表达,应深刻地体会这一点。
  4、学习③-⑥段:
  略讲。先小结第②段"词语形容景物美,喜欢百草园是‘乐园’;然后用谈话法让学生结合课文逐层明确:这一层写故事——喜欢听神秘的故事——长妈妈讲的故事很神秘——很喜欢听——百草园是“乐园”。
  5、学习⑦⑧两段
  在文中找出捕鸟过程的句子并上讲台演示捕鸟过程,再导入准确表述动作的学习。由于演示中,动作的准确表述很具体,易快速把握。在课堂上继续安排仿写练习,用至少5个动词描写一连串的动作或者一个游戏的过程。
  语言特点: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6、第一部分小结:从整部分层次结构上作简单小结。
  五、布置课后练习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习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2、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朗读第九自然段
  完成课后练习三
  点拨:
  1、副词及其表达作用。
  2、过渡的知识
  二、默读10-24段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点拨:第10段的描写。第17段的描写。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
  点拨: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去理解
  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
  A、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C、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D、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作者在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些趣事?
  点拨:第17段;读书;上课时的画画等。
  4、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
  讨论课后练习一
  点拨: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最后统一为第三种(参见“教法建议”)。
  四、积累
  鲁迅先生刻"早"字的故事。
  五、作业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
  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演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设计思想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的目标、教材重点,选用的教法和预计效果如下:
  提问法、讨论法——能精讲、善导、内容要点集中,思维方向集中。
  比较练习法——优化训练,突出重点,使难点形象化。
  读写结合法——以写促读、突出“应用语文”。
  谈话法、演示法——激发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突出“与生活密切联系”,创设良好课堂气氛。
  探究活动
  请同学们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找课外资料,然后汇总资料,自行选择完成下列任务中的一项:
  1、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
  2、制作介绍鲁迅先生的简单网页(或课件)
  3、完成一份介绍鲁迅先生生平为主题的小报。
  4、制作鲁迅图片资料的展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6

  ①、识记积累有关字、词和文学文体常识。
  ②、学习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重点〗
  目标②
  〖难点〗
  目标②中“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的目标、教材重点,选用的教法和预计效果如下:
  提问法、讨论法——能精讲、善导、内容要点集中,思维方向集中。
  比较练习法——优化训练,突出重点,使难点形象化。
  读写结合法——以写促读、突出“应用语文”。
  谈话法、演示法——作激趣、引思,突出“与生活密切联系”,创设良好课堂气氛。
  〖学法指导〗
  1、根据单元的要求,要求学生自觉使用工具书。
  2、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和课后练习,会速读(或跳读)、研读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布置预习〗
  (1)、查字典:给课文“预习提示”中和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注音,连同课文注释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读,并抄录积累。
  (2)、阅读理解课文中注释的词义,其他生词查词典解决,抄录积累。
  (3)、指出本文的文体,作者及其称号、著作,抄录积累。
  (4)、通读全文,熟读课文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
  (5)、以《我的乐园》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对身边生活作细致观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课堂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先由上单元写“家庭生活”引入学生另一个身边生活“学校生活”,交代本单元学习的就是“学校生活”,然后投影课本插页中鲁迅像,并强调鲁迅作品在中国
  文学上的影响和在教材中的`地位引入本课学习,板书课题。
  2、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本课时学习要点。
  (二)预习检查:
  作为本课的预习检查,内容很重要:一是通过检查“预习(1)、(2)、(3)”,教师帮助明确后,完成“目标①”。二是检查“预习(5)”时(注意省时)只作抽查,且主要记录一二个同学习作中词语的形容、动作的表述与文段总体意思一致和不一致的句子作课堂训练时的范例,检查不作评述。此外,检查“预习(4)”主要是为学生疏通阅读障碍和强调课文重点文段。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了哪几个地方?作者喜欢哪一个地方?
  讨论:从题目上看,本文应分几个部分?[两部分]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在层次结构上中间怎样处理?[过渡]”学生讨论明确后再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在这一步的操作中同步完成一个板书(附板书一)
  感情[美、喜爱]感情[丑、讨厌]
  8对原文的词语改写,要求表达讨厌的感情。
  油蛉在这里([低啼]);蟋蟀在这里([抽泣])
  有时会遇见([吓人])的蜈蚣;喷出一阵([恶臭])
  小结:词语本身是有感情色彩的,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直接说出来,借助“准确的形容”即能表情达意,无论是阅读理解或作文表达,应深刻地体会这一点。
  4、学习③—⑥段:
  略讲。先小结第②段“词语形容景物美,喜欢百草园是‘乐园’(补充“板书二”)然后用谈话法让学生结合课文逐层明确“这一层写故事喜欢听神秘的故事长妈妈讲的故事很神秘,很喜欢听百草园是‘乐园’”(补充“板书三”)
  5、学习⑦⑧两段
  在文中找出“捕鸟”过程的句子并上讲台演示捕鸟过程,再导入“准确表述动作”的学习。由于演示中,动作的“准确表述”很具体,易快速把握。然后教师小结并板书(附
  板书三)
  语言特点:
  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6、“部分”小结
  依据“板书二”从整部分层次结构上作简单小结。
  五、课时小结。
  六、布置课后练习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习“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2、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朗读第九自然段
  完成课后练习三
  点拨:1、副词及其表达作用。
  2、过渡的知识
  二、默读10-24段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点拨:第10段的描写。第17段的描写。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
  点拨: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去理解
  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
  A、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C、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D、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作者在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些趣事?
  点拨:第17段;读书;上课时的画画等。
  4、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
  讨论课后练习一
  点拨: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最后统一为第三种。
  四、积累
  鲁迅先生刻“早”字的故事。
  五、作业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一段经历。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3、理解对比与过渡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体会课文表现出的童真与童趣。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
  阅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提出疑难问题。
  2、教师:
  准备录音磁带,制作教学投影仪。有条件的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掌握全文内容,把握结构,了解大意;重点研读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导入: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和庄重,但我们也深知,他曾因儿时阻止弟弟游戏,自认为犯下不可饶恕的过失,并为此抱恨终生。那么鲁迅先生的童年时代是怎样渡过的呢?让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里,追踪一下他的成长足迹吧。
  (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2、范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可选取重点章节,播放录音磁带或由教师范读。教师不必急于提出问题,重点引导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朗读的节奏、速度与情感,从而提高听受能力,感知内容。)
  3、检查预习,识记字词:
  攒拗确凿菜畦桑葚轻捷蟋蟀臃肿
  脑髓相宜书塾方正博学蝉蜕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斑x敛秕谷无从宿儒同窗
  (字词比较多,教师可在预习的基础上,有重点的进行指导,不要耗时太多。)
  4、默读思考,自主学习。
  出示思考题:
  A、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B、依题目所示,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
  C、对百草园的描写,重点突出了哪些内容?
  D、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是怎样的?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注意圈点、标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自读能力。)
  5、课堂讨论,培养说话能力和合作意识。
  (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知道什么说什么,知道多少说多少。互相补充指正,使答案完善。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单单能说出结论,要尽量说出是怎样得出结论的。)明确:
  A、题目提示:文章内容表现一段经历(从……至……),两个过程(百草园、三味书屋);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①~⑧段,第二部分⑨~篇末。
  C、景物描写、美女蛇的故事、冬天捕鸟。
  D、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是自由快乐的(乐园)。
  二、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通过阅读与讨论,我们大致了解了全文内容。对百草园,作者的感受也许会引起我们的共鸣。请大家进一步讨论思考,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百草园生活的。
  出示思考题:A、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B、你认为描写的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C、美女蛇的故事和冬天捕鸟的情节,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3、集体讨论、交流,课堂发言,明确:
  (教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学生的讨论可能众说纷纭,教师要给予恰当地指导,逐渐集中、归纳。)
  A、第一部分突出了“乐园”,是百草园生活的总起。
  B、最精彩的描写当属景物描写。其特点是:
  一是层次分明、详略得当:“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景物的概貌;“单是……”则抓住“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详写百草园的内容。二是动静交替、各具特色:“不必说……”写静物,“也不必说……”写动物,“单是……”亦动亦静,且分别从形态、色彩、声音、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形象生动,用词准确。三是虚实结合、趣味横生:多数景物是实写,“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是虚写,通过联想和想像,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四是多角度观察、感受:眼观色,耳闻声,手触物,舌品味……
  C、美女蛇的故事为百草园平添了一份神奇的色彩;冬天捕鸟则抓住动作描写,引人入胜,使平时无味的百草园也显得生机盎然,令人欢快。
  (其中同学们更喜欢哪个情节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说明白为什么喜欢,与大家共同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有关片断多朗读、多品味、多体会。景物描写一段最好让学生背过。)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共同了解了鲁迅儿时在百草园的一段生活经历,它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美好愿望。同时我们还领略了作者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同学们也应热爱大自然,接受大自然的熏陶,以成就自己健全的人格。在描写方面要观察仔细,描写具体、形象、生动。
  四、作业
  1、抄写,积累字词。
  2、背诵课文第二段。
  3、在上学途中,也许会有你喜欢的自然景物。请你抓住其特点,进行描写训练。3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第二部分。体会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教师可从读、说、背、写不同角度检查上一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全文内容,领略了作者在百草园的一段生活经历,这节课让我们再次同作者一同走进三味书屋。
  三、整体感知
  1、默读理解:
  A、课文两部分内容是怎样衔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B、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
  C、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在内容上是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搜索信息,客观地理解作者的本意。)
  2、讨论明确:
  A、两部分内容是通过第九段巧妙地过渡的,这一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暗示对去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
  B、介绍三味书屋的环境和入学时的礼节,着墨不多却令人生畏;写教书先生,他知识渊博,教学认真,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旁门左道”的问题。态度严厉,也不乏和蔼,基本不体罚学生;写教学内容,都是一些似懂非懂的文言文,使人感到枯燥;写学生,敬慕先生,好奇多问,又寻机玩耍取乐。
  C、这部分与第一部分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形成对比。
  二、问题探究
  1、质疑:
  (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可能感到陌生,甚至产生疑惑。例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学生的贪玩逃学等。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不是重点,但却是难点。教师要正确地加以引导,要从儿童的视角,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让同学们提出质疑,然后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重点问题(教师备案):
  A、怎样理解学生的提问和先生的态度?
  B、作者为什么要写学生贪玩逃学的情节?
  C、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
  D、本文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2、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学生提问说明好奇,有求知欲望,应予肯定。而先生表示拒绝回答,这是因为学生在不合适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犯了教学秩序和师道尊严。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应予否定。
  B、游戏是孩子的本性,总是要表现出来的,但在课堂上贪玩甚至逃学,一般地说来是不允许的。但课文旨在从侧面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C、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感枯燥。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有板有眼地学习,并不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
  D、对比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突出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表现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这也应是本文的主题所在。
  三、体验与反思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学习生活的认识。)
  1、你喜欢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2、你喜欢什么样老师?与“先生”相比,你更喜欢自己身边的哪一位老师?
  3、你认为游戏与学习之间是矛盾的吗?你是怎样认识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讨论,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三、教师小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毫无疑问,这里有他的喜怒哀乐,有他成长的足迹。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要有求知的欲望和进取心。今天,时代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也变了,我们的思想行为也应当为之一变。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四、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写一段对自己的发展产生过影响的生活经历。300字左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名人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快速阅读课文
  (大约3500字)
  三、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
  提问: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3、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四、分组讨论
  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
  五、用自己的话来总结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六、提问
  1、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2、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小结:“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
  六、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
  板书:学堂
  七、小组讨论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八、巩固
  下面我们再一次认真看课文,请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九、练习
  下面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文章写得非常美,我们大家找一个值得你学习的句子,模仿它写一段话
  十、拓展
  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乐园学堂
  成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揣摩本文的语言。
  4、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景物描写的方法,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课前准备】
  1、学生:
  通过预习,掌握字词。通过思考,准备说童年趣事的素材。
  2、教师:
  准备录音带、多媒体课件以及有关童年生活的格言、歌曲或其他小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字词;理解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导入新课(放一段音乐歌曲“童年的小摇车”):
  同学们,我们听到的歌曲《童年的小摇车》中唱到“那一天,妈妈问我,童年最难忘的是什么?在朦胧的记忆中,难忘那小小的摇车”。歌曲向我们展现了难忘的童年生活,是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体验,也会有小小的烦恼。无论怎样,只要我们打开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灿烂的春光中有无限的童趣,无味的寒冬中有亮丽的风景,自由嬉戏中有烂漫的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缺乏快乐,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2、简介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用屏幕打出鲁迅的画像与介绍)。
  3、学习字词:
  在预习的基础上听写字词,强调自学的能力。
  (用屏幕投影)
  a、给加粗的字注音;
  b、按拼音填空;
  c、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略);
  4、放录音听读课文,提出听读要求:
  可将自己喜欢的词、句圈点勾画出来品味揣摩。也可以用心轻声跟读课文,初步体味文中的情趣。
  (指导听读:注意力集中,揣摩朗读语气,体味其中感情。)
  听读后出示思考题:
  a、从本文的题目来看,你认为文章主要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b、听读后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部分起止句间的过渡段。
  c、概述一下,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题目来看,主要写了两部分的内容。
  b、起止句:百草园部分从开始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三味书屋部分从“出门向东……”到结尾;中间“我不知道……”一段是过渡段。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题,只要有所理解就可以,不强求统一。
  二、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学习研读“百草园”部分。
  1、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
  b、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来写的?
  2、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相互交流并合作补充:
  最后由老师明确总结:百草园中不仅有春夏的美丽,还有惊险的美女蛇的故事,冬天的百草园因为可以捕鸟也变得别有情趣,所以百草园在那时是我的乐园。
  教师小结:
  写了春夏的百草园是多彩艳丽的,声情并茂,动静有趣,色味俱佳,真正是一个儿童乐园。美女蛇的故事让百草园平添了几多神秘色彩。冬天的百草园虽然无味,但雪地捕鸟却别有一道风景。
  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叙述议论相结合,一个充满生机的儿童乐园展现在我们面前,真正让人流连忘返。
  (请同学们齐读“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一段。再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那么,与百草园相比,三味书屋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读赏析。
  三、作业
  自由朗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三味书屋一部分的内容,品味语言,适当拓展延伸。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百草园的内容,作者用优美的笔触将我们带入儿童的乐园──百草园。那么三味书屋究竟会怎样呢?作者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否也像百草园那样有情趣呢?让我们研读一下。
  二、研读赏析
  1、请同学朗读过渡段落,体会其作用。
  2、学生快速默读,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选取了几个片段,用简洁的话概述。
  b、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对先生是怎样的态度?你对先生的理解是怎样呢?
  3、四人小组讨论,然后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可以帮助明确:
  ⑴先生知识渊博,教学认真;
  ⑵学生有机会跑出去玩;
  ⑶趁老师读书入神时游戏、画画。对先生的了解可以有不同看法,教师可以适当指导,不必统得太死。
  4、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的写法:
  本文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大屏幕出示投影:
  例:①不必说碧绿的莱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客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②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了吧……(“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三、拓展延伸
  1、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体验与反思,便罩住了。”
  2、请学生当场进行写作片断练习,可选取游戏、活动或劳动的过程,用上一系列动词,比一比谁用得准确。
  b、口头说文,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要求:扣题说文,突出趣字。
  (可以小组比赛,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说得好。)
  四、作业
  写一则童年趣事,或童年傻事。
  要求:说真话,诉真情。600字左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抓住事物的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2)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难点是描写三味书屋部分,对部分内容的理解以及对难解词语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导入:歌曲小小少年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小说集:《呐喊》《狂人日记》《彷徨》
  杂文集:《二心集》《坟》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二、题目解读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先写“百草园”的乐趣,再写“三味书屋”的乏味。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暗示了文章的主题。通过“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乏味的对比,有力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三味”的含义(“三味”是指“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
  三、课文阅读
  确凿záo菜畦qí蟋蟀shuài
  缠络chán觅食mì竹筛shāi
  宿儒sù渊博yuān鼎沸dǐng
  珊瑚shān锡箔bó倜傥tìtǎng
  脑髓suǐ蝉蜕tuì攒cuán
  盔甲kuī东方朔shuò敛liǎn
  四、文章总析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景色及乐趣。
  三层(3—6段):插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的陈设和对先生的印象。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做游戏、画画儿。
  五、文章分析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更喜欢哪一个?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为什么?
  通读全文,你最喜欢那一自然段,为什么?
  第九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作业一
  1、识记课文中词语和拼音
  2、熟读全文
  3、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六、深入分析
  (一)第二段分析
  问题一:“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问题二: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具体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
  (二)第七段分析
  问题一: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问题二: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捕、扫、露、支、撒、系、牵、拉、罩
  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
  (三)第二部分分析
  问题一:你觉得寿镜吾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知识渊博,教学认真,读书投入,不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问题二:鲁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
  敬慕、热爱
  问题三:在三味书屋读书的学生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好问、贪玩
  中心思想
  文章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作业二
  运用课文中所学习的写作手法并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关于自己童年的趣事。
  课外延伸
  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
  “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3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品读文章精炼生动的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对比中体味鲁迅童年的童真童趣,感受如今美好的学习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品读文章精炼生动的语言。
  2、在对比中体味鲁迅童年的童真童趣,感受如今美好的学习生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屏显播放歌曲《童年》开头片段)
  听到这首歌我们都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的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的童年,即使是大作家鲁迅也不例外。今天,我们一起循着先生的足迹,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先生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
  引导学生从作者姓名、籍贯、身份、代表作、作品风格等五个方面介绍作者。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
  2、扫除文字障碍。学生提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讨论解决,重点识记。
  三、交流感受,质疑问难
  1、读过文章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也可以说说你对文章哪个地方有疑惑。
  2、学生谈初读感受或提出疑惑。
  小结:这么短的时间,就有这么深刻的见解,很为你们高兴。大家都很善于思考,你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相信这节课我们会解决这些疑惑。
  四、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由学生的感受引入主问题)刚才有同学说百草园很好玩,有同学说三味书屋后面的园也很好玩。如果你就是鲁迅,你喜欢哪个地方的生活?为什么?跳读课文,用批注的方式写出喜欢的理由。
  2、学生依例自主阅读、批注,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意见。
  4、全班学生共同交流。
  小组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表意见。
  答案预设:
  喜欢百草园的生活。原因有:
  (1)百草园的景色很美。
  ①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品析第二段,反复诵读,感受美景、品味雅词。
  如:A、“碧绿”“紫红”写出了缤纷的.色彩;
  B、“光滑”“肥胖”“轻捷”写出了有趣的情状;
  C、“长吟”“低唱”“弹琴”给人听觉上的愉悦;
  D、“又酸又甜”写出了充溢于口的味觉感受;……
  ②教师引导:鲁迅小时候最喜欢吃的是覆盆子、桑葚,你们小时候最喜欢吃什么?从吃的零食方面,学生把自己的童年与鲁迅的童年进行比较,总结出自己生活的富裕。
  ③百草园有美丽的景色:绚丽多彩的颜色,悦耳动听的声音,活灵活现的情状,新鲜美好的味道。下面我们大声齐读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百草园这有声有色、
  有趣有味的美景。(学生齐读)
  (2)百草园的事很有趣。
  引导学生对听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两件事简略品味。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复述。
  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
  (1)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并指导朗读。学生可能回答的原因有:
  ①“我”对“三味书屋”的一切都感到好奇。从“我”问老师何为“怪哉”的奇思妙想,从“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子书”“人声鼎沸”的热闹读书场面,从先生“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略带迂腐的神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三味书屋的风趣和快乐。品味语言:“人都到那里去了!”(通过句末用叹号而不用问号,来揭示先生外严厉内温和的性格,并让学生模拟朗读体味。)
  ②三味书屋的学习虽然枯燥,它后面的园却可以玩。如:爬上花坛折腊梅、攀上桂树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都让人感受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仍然是充满了童趣和欢乐的,这与“百草园”的快乐自由是相连贯的。
  ③上课时老师自己读书入神,学生可以玩纸盔甲、画画。
  引导: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鲁迅都是在玩吗?虽然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鲁迅还是很勤奋的,你从文中那些句子看出来的?
  (2)如果没有学生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可引导“你为什么不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引导学生把少年鲁迅的读书情况与自己的的读书情况进行比较。
  答案预设:少年鲁迅在私塾的学习生活枯燥无味,上课就是死记硬背;还只能学语文这一门学科;画画还要偷偷摸摸的;问个问题老师不但不答,还要挨骂。现在上学比较有趣:可以问问题,不用死记硬背。老师对我们很和蔼,还有许多有趣的科目,像音乐、美术、体育。还可以选自己感兴趣的学校课程来上。
  5、比较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生活的异同。
  (小组讨论后各抒己见,说“异”说“同”都行,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预设:
  ①“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出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的某种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等等。
  ②“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五、联系生活,体验反思
  不论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的生活,都是鲁迅先生难忘的童年记忆。请同学们以《难忘童年那段记忆》为题,说一说自己童年的故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12

  设计理念
  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2、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学习目标
  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
  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
  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材料:
  ⑴范读录音。
  ⑵有关图片。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3、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
  二、板书课题,作者
  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
  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1、百草园生活。2、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
  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
  (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3、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
  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
  (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延伸:
  利用多媒体展示:
  ⑴有关百草园图片;
  ⑵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色彩:xx的菜畦
  xx的桑葚
  声音:鸣蝉在树叶里xxxx
  油蛉在这里xxxxxx
  蟋蟀在这里xxxxxx
  形态:xxxx的黄蜂
  xxxx的叫天子
  形状:xxxx的石井栏
  xxxx的皂荚树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拓展:
  ⑴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
  (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⑵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13

  【设计思路】
  语文教学中存在一种弊端,就是“满堂灌”。一般的语文教师象“广播员”,照本宣科,从头讲到尾,学生听得恹恹欲睡。好一点的语文教师象“相声演员”,口若悬河,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其共同点是,把一篇课文,掰碎了,嚼烂了,喂给学生,而学生却不会自己吃,吸收能力,消化能力都很差。这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根本原因。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实行“启发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启发式不等于提问式、问答式,关键在于要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逐步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分析、自己解答。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而且应该让学生知道是怎么写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
  本教案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设计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重点,深入浅出,细致分析,整体把握,一定要避免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不得要领。第一部分要详讲,第二部分可略讲。
  【导语设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由许多趣事,令人回味无穷。你能讲一讲你的童年趣事吗?(指名几个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看看他是如何写自己的童年趣事的。《朝花夕拾》这个集子的名称就很有艺术性,“朝”本来是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早晨,童年)“夕”本来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晚上,成年或老年)
  【解题思路】
  首先,看看这个题目有没有主语?
  (省略了“我”)
  其次,根据题目,可以知道“我”的活动范围在哪里?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再次,想一想,作者会从哪几个方面去写。
  (找几个学生回答)
  从题目的示意中可以看出三点“可能”:
  第一,可能告诉我们百草园是怎样的一个园子,鲁迅先生小时候在百草园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第二,可能告诉我们三味书屋是怎么样的,鲁迅先生小时候在那里学习情况如何;
  第三,还可能告诉我们,他是怎么样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
  《我的老师》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写作者小时候的事情,时代背景有何不同?
  (一个是解放初,一个是清朝末年)
  【朗读设计】
  1、范读。
  (如有录音带就放录音带)
  2、指名几个学生分别朗读。
  (重点段落要让学生反复朗读)。
  3、体会上面的猜测对不对,以加深对审题的认识。并思考如下问题:课文分为几部分?你对“百草园”的印像如何?
  (朗读完后,找几个学生回答。对第二个问题不要求答案一致。)
  【讲读设计】
  一、分析“百草园”部分
  “百草园”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荒凉的园子,似乎连花也没有一株。但是,我们读了以后并不觉得荒凉,而是觉得十分有趣,这是为什么?下面我们来看看鲁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
  1、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百草园”?
  (1~8)
  2、从哪些方面写的“百草园”?有什么变化?
  (按四季变化来写,先写春、夏、秋季,后写冬季)
  3、第一自然段写了些什么?
  开门见山点题。
  为什么用“相传”二字?
  (不肯定,可能是小孩子自己取的名字)
  为什么会卖?
  (因为他家后来破落了,一家人离开了故乡)
  “那时”、“现在”两个词,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了时代的变化)
  那时──,我的乐园;现在──野草。
  “似乎”与“确凿”连用,不矛盾吗?
  (真不相信,“我的乐园”怎么只有些野草呀?!所以作者用了“似乎确凿”。越是不相信它有这么大的变化,越是说明“我”对百草园的热爱和怀念。)
  百草园里“只有一些野草”,为何“却是我的乐园”?下面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乐园”的。
  4、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春、夏、秋季的百草园的?(2~8)写了些什么?
  ⑴先朗读第二自然段,分析第二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中心句是什么?
  (单是……无限乐趣。这也是本文的“文眼”所在。)
  写了些什么?有什么变化?
  “不必说……也不必说……”
  (略写,但很生动)
  记叙的次序和方位怎么样?记叙的对象又有什么区别?
  “不必说”:方位──地面上。次序──由低处到高处。对象──植物。
  “也不必说”:方位──空中。次序──由高处到低处。对象──动物。
  “碧绿的”、“光滑的”、“高大的”、“紫红的”是什么语法成分?
  (定语)
  “鸣”是什么用法?
  (动词作形容词用,作状语)
  动词跟名词的搭配有何特点?
  (非常恰切:鸣蝉──长吟;黄蜂──伏;云雀──窜)
  本段着重写的是什么?
  (泥墙跟──无限趣味。紧扣题目)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点带面,局部代表全局,整个百草园更是──趣味无穷)
  写了些什么?有什么趣味?
  (动物,植物,我的活动)
  “低唱”、“弹琴”是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在泥墙跟一带的描写与前面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插写了“我”的动作)
  写这些有什么好处?
  (少年的“我”对大自然里的东西的热爱)
  有什么特点?
  (细腻的动作描写:翻,按,拔,摘)
  你读了这一段是不是觉得有趣?再读一遍。
  ⑵第三自然段是过渡,承上启下。
  ⑶第四、五自然段写了什么?
  (听长妈妈讲故事和得到的教训)
  ⑷第六自然段写了什么?
  (写“我”的心理活动)
  “觉得做人之险”是他小时候的想法吗?
  (不是,是指1926年的黑暗时代,鲁迅所处环境的险恶)
  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何深意?
  (实际上是用“旧事”来讽刺“时事”,向敌人猛投一枪)
  5、冬季的百草园怎么样?
  (比较的无味)
  真的“无味”吗?
  (不下雪就无味,下雪就有味: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着重写捕鸟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
  第七自然段写的什么?有什么特点?
  (捕鸟的经过)(动作描写)
  哪些词描写捕鸟的动作?
  (扫开,支起,撒,系,牵着,走到,拉)
  这些动作能否颠倒?
  (不能。因为它是捕鸟的'连续性动作)
  捕鸟是否有趣?
  (再读一遍)
  那么写百草园突出了什么特点?
  (有趣──乐园)
  第八自然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润土的父亲)(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劳动者的智慧的崇敬)
  二、学习“三味书屋”部分
  1、朗读这一部分,并思考:这一部分主要是写什么?
  (读书生活)
  2、第九自然段写了些什么?
  (要去读书了)
  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过渡)
  哪些词句表达了“我”对百草园依依不舍的怀念之情?
  “不知道”表明什么?
  (小孩不懂事)
  “最严厉”表明什么?
  (封建时代书塾令人生畏,对儿童没有吸引力)
  三个“也许”和两个“我的”表现了什么?
  (对百草园依依不舍的怀念之情,正反映了“我”对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生活的热爱。)
  3、第十自然段写了什么?
  (学校,环境──竹门,匾,画)
  这些陈设使我们有什么感觉?
  (陈设古旧、气氛沉闷、冷清)
  突出写这些有何用意呢?
  (这样一个环境,正好和百草园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越是写三味书屋的陈设古旧,气氛沉闷,就越是突出了百草园生活的乐趣。)
  你觉得那里的学习生活会怎么样?
  (很枯燥,很单调)
  4、第十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老师和我的态度)
  5、第十二──十六自然段写了什么?
  (学习情况)
  学习方法怎样?
  (极其死板)
  学生向老师提问题,老师是什么态度?
  (很不高兴,有怒色)
  教师的态度说明什么?
  (这是对封建学校学习方法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学习方法是极其死板的。)
  学习内容是什么?“只”表现了什么?
  (非常单调)
  学习内容说明什么?
  (无用、乏味、难懂、庸俗)
  6、第十七──二十三自然段写什么?
  (我在学校的表现)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做些什么?
  (一是到后园里玩,一是画画儿)
  作者写这些是什么意思?
  (对这种学习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描写后园用了哪些动词?
  (爬,折,寻,捉,喂)
  7、为什么要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放在一起写?
  (互相映衬,鲜明对比)
  三、讨论
  为什么作者把一个荒凉的园子写得这么生动有趣?
  (鲁迅在这篇有名的散文里,以生花的妙笔,充分地描绘了自然的乐趣,把一个荒凉的普通的百草园写得花团锦簇,有声有色,刻画了天真无邪的儿童心理,所以特别能够吸引人,特别感人。)
  这么写的用意是什么?
  (任何人写文章都是有感而发。这篇文章里,鲁迅表达了热爱自由自在的生活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封建教育的憎恨和批判。)
  【写作训练】
  1、请把“菜畦、石井栏、皂角树、桑椹”分别写一段话,要突出“趣”字。每组写一种,集体讨论,派代表上台发言。
  2、记一次春游或秋游(题目自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14

  一、设计设想:
  (一)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二)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三)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一)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二)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三)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四)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学习重点,难点:
  (一)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二)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四、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材料:
  (1)范读录音;
  (2)有关图片。
  (二)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
  五、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二)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三)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板书课题,作者。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1)原名及籍贯(2)地位(3)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4)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关于《朝花夕拾》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自哪里?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含有比喻的意思,指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青少年时的事情写出来。
  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
  1、百草园生活。
  2、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3、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延伸:利用多媒体展示:
  (1)有关百草园图片;
  (2)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的菜畦鸣蝉在树叶里————的黄蜂
  ——的桑葚色彩油蛉在这里——声音——的叫天子形态
  ——的石井拦形状蟋蟀在这里——
  ——的.皂荚树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拓展:(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而实际上百草园是个什么样子呢?
  老师找到了一些百草园的照片,大家来看一看,从照片上看,你觉得百草园真的那么有趣吗?
  其实很普通,而且作者在文章中也讲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荒园。
  1、既然这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为什么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而且写得这么有趣?
  明确:作者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的,
  2、从中也可以看出童年的鲁迅是怎样一个孩子?好奇,热爱自然,这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有没有影响?
  3、作者把平凡的事物写得如此生动,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生动的语言
  清楚的层次
  观察地仔细
  真挚的感情
  (八)、作业:
  1、抄录课后所列字词并用两个成语造句;
  2、比较所搜集的童年生活材料。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一)理解主题
  (二)运用联系比较法,加深对生活对学习的认识
  (三)比较对照手法的仿写
  二、教学步骤:
  (一)检查:
  1、听写并用画线词造句:菜畦鉴赏确凿臃肿轻捷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2、为多音字注音并组词:攒(x)——拗(x)
  3、口答有关鲁迅知识
  (二)指名读过渡段
  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2、思考:练习二
  (1)推测原因之多,说明了什么?
  明确:衬托对百草园的难舍之情。
  (三)细读写三味书屋生活的部分
  1、讨论:哪些内容形成了对比,说明了什么?
  如:(1)玩耍时与读书时不同气氛;(2)师生读书时不同态度。
  2、质疑问难:为何写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先生读的加了标点?
  明确:学生没读懂,说明所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3、延伸:有无独到发现或新的感悟?
  (四)总结:归纳中心,完成练习一,交流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
  1、比较所掌握的不同人的童年生活,说说有何感触。
  2、对照自身的学习、生活,有何新的认识?
  提示:
  (1)与百草园比照: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2)与三味书屋比照: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寻找并体验学习中的乐趣。
  (3)结合自身经历与体验,仿照本文结构,用“从——到——”作题,写两个生活片段。
  提示:可从空间或时间的变化上选材,以场景描述为主,体现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朝花夕拾》
  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无限趣味乐园:色彩形状声音趣事
  写景: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
  第二课时
  对比:1、百草园:自由丰富有趣——热爱
  三味书屋:束缚单调乏味——不满
  2、玩耍时:静悄悄
  读书时:人声鼎沸
  仿写:从——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15

  【教材重点】
  1、观察和描写景物时抓住景物的特点,注意一定的顺序。
  2、描写的语言形象、准确。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
  掌握14个字,了解观察对于描写景物的意义。
  2、能力训练:
  初步学会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的方法。
  3、思想情感教育:
  感受课文表现的儿童情趣。
  【学情学法】
  初一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写景往往比较概括,不够具体,条理不够清楚,重要的原因就是观察不够仔细,没有掌握观察的方法。国际著名的心理学家皮阿杰研究表明,初一学生观察力已有一定的发展,但比较肤浅,缺少精确性、概括性。培养初一学生的观察力,必须经常不断地向他们明确地提出观察目的和具体方法。针对初一学生的实际,因此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本人的特长,采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结构模式。读是学生感知教材;议是分析、理解、掌握教材;练是巩固、应用新知识,形成技能;讲是教师启发、指导学生读、议、练,讲清规律。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讲串始终。
  这种课堂教学结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依据心理学情感、意识倾向性的发展知识在教学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课时】
  本文的教学时数为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教师指出学生在写景及观察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本文的目的是学会描写、观察景物的方法。这样既突出了本文的学习重点,又让学生明确学习本文的目的,使学生在学习时有个思维定向,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介绍作家:
  本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学习鲁迅的作品,所以很有必要介绍作者。在板书课题后,可结合注释①②,让学生指出掌握文学常识要记住几个要点。指名回答后教师总结学习文学常识的方法,要记住五个方面:名(作者原名、字、笔名等)、时(作者生卒年代或时代)、地(作者籍贯)、评(人们对他的评价)、作(作者的代表作)。这是本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的第一个学习方法──掌握文学常识的方法。
  3、检查预习:
  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给要掌握的生字注音,掌握14个字,落实本文的字词教学目标。
  二、阅读理解新课
  1、读:学生听课文的配乐朗读,让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从而把握全文的中心和主要内容,为下面的“议、讲、练”打好基础。
  2、议、讲:通过分析第二段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解决教学重点问题。教师可针对教学重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启发、点拨,落实本文的能力训练目标。
  教师可出示小黑板,设计如下问题:
  ⑴课文描写了百草园的哪些景物?是用什么句式把这些景物串联起来的?
  ⑵这些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作者选用了哪些词语?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观察、描述的?
  ⑶这14种景物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和描写的?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⑷作者在景物描写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⑸为了表现儿童情趣,为了写出百草园的乐趣,作者在写景中写了几件趣事?
  在分析讨论中让学生感受课文表现的儿童情趣,落实本文的情感教育目标,使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又起到思想教育的效果,体现了语文课的本质和特点。
  3、在讨论分析后,教师小结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本文的第二个学习方法──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4、最后齐读第3自然段,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1、复习文学常识及描写观察景物的方法,熟读第2段,巩固前一课时的内容。
  复习的目的是与遗忘作斗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著名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刚刚记住的材料最初几小时内的遗忘速度很快,两天后就缓慢。一句话,就是“先快后慢”。因此,要巩固第一天所学的知识,第二天就必须及时复习,使记忆内容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不致遗忘。
  2、读、讲、议第3自然段:
  ⑴指名读这一自然段,让其他学生找出写捕鸟动作的动词,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教材内容。
  ⑵学生找出动词后,然后采取置换法加以对比,如把“支”换成“顶、撑、架”,把“撒”换成“放、摆、扔”,把“系”换成“扎、捆、绑”,把“罩”换成“盖、压、扣”。然后让学生细心品味,讨论对比,明确本文用词的准确性,落实本文的教学重点二。
  讨论后教师可再设计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描写得这么准确?让学生明白,描写准确除了要有丰富的词汇外,首先取决于观察准确,鲁迅幼年时曾热衷雪地捕鸟,十分熟悉这一游戏,所以写得这样准确、简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观察对于描写景物的意义。
  3、读、讲、议第5段:
  ⑴齐读第5段,然后讨论“我”离别百草园的心情,讨论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⑵教师总结归纳。本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节选,最后一段是从“百草园“三味书屋”的过渡段。因最后一段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难点,学生理解较难,教师要予以重点讲解。
  4、教师总结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5、作业:
  从形状、动作、颜色、滋味、声音等不同角度观察一景物,并把它描述下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通用15篇)由好学资源网学习方法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好学资源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通用15篇)